英譯漢譯文如下:
讓高等教育惠及更多民眾
(格倫 • 夏弗博士在 2005 大學校長論壇上的發言)
中國大學擴招的速度非常之快。正如方教授提到過的,1998 到 2004 年間,中國的大學新生數量翻了一番。中國目前有近 20%的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學習。而 1982 年當我來中國的大學任教時,只有大約 5%的高中生能夠讀大學。中國大學擴招的主要途徑是學校的發展壯大。廣外的成長和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十年里,學生數量從 3.000 增長至 16,000。世界上有多少大學可以達到這個速度,經歷如此變革?這是十分了不起的。
這種全國性的高校擴招有很多原因。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需要大量的技術型人才,由于60 和 70 年代高等教育的停滯,這一需求更加迫切。隨著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達到了上大學的年齡,中國社會對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大。中國傳統文化向來重視教育,現在更是如此。隨著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中國的大學已經準備輸出大量的博士和其他畢業生,他們中的一部分將工作在高學歷人才供不應求的國家。
一些中國人可能會擔心部分大學畢業生不能立刻找到工作,其實各國都有這種顧慮。我認為這并不是畢業生供大于求,而是社會需要更高效的勞動力市場來調劑人才。同時,解決就業問題還在于年輕人在畢業后是否樂意去偏遠地區開始工作。此外,大城市里對于好工作的競爭已經達到白熱化,不是嗎?中國還需要更多的受教育人口。中國在過去十年中取得的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取消了工作分配制度,并使得為大學畢業生和職業技術人員服務的勞動力市場不斷發展。
當我們提議讓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時,總是會有人懷疑高校擴招會導致教育質量下降。這種看法是目光短淺的表現。只要資源的增加能夠趕上擴招的步伐,教育質量就能夠得到保證,甚至隨著擴招而提升。但是如果政府在擴建學校時投資不足,大學就會陷入麻煩,教育質量也將受到影響。
這里所說的資源不僅僅是教學樓和其他所能看見的校園里的“硬件”。更重要的是大學里“軟件”資源的充足,比如教師工資、科研經費、獎學金、交流機會和管理系統的支持。我們的確可以通過更合理地利用通信技術來提高辦學效率。但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師生之間的交流。雖然這種交流不一定都是面對面的局限在教室里,但是教師和學生必須經常見面以確保擴招后的教學質量。
成本是接受教育的一個關鍵因素。如果高等教育太昂貴,受教育的人就會減少。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學費都上漲了。在我的國家更是這樣。各國政府都在堅持:讓受益人更多地為教育付賬!即使大學在努力增加各種收入渠道——我相信廣外也在這樣做——但這些方面的成功并不應該減輕國家和省、市級政府為下一代投資的責任。
對于把學費控制在多數家庭可承受范圍之內而言,這些投資非常關鍵。中國必須注意防止貧富差距擴大。讓貧困家庭的優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對于維持社會穩定和文化傳承是非常重要的。人們必須相信高校錄取程序是公平的,相信才能和努力的付出會有大學的錄取作為回報,而上大學是改變自身命運的機遇。
最后,為學生提供便利也是增加公眾入學數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越來越多的學生采取走讀的方式,大學的宿舍也總是很緊張。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像番禺大學城這類城郊新校區的成立,高效廉價的城市交通是關鍵因素。
當談及接受高等教育時,我們不僅是指傳統意義上 18 至 22 歲的大學生。我們還必須為那些已經工作和成家的非傳統學生重拾學業創造機會。他們利用晚上或周末學習,在工作家庭和自學上進之間找到平衡。我們要在大學里為青年創造學習機會,使他們自我完善,改進工作技能,這對于建設學習型社會至關重要。大學需要做出調整來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不能要求他們來適應我們。我們的靈活性可以為大眾創造終生學習和培訓的機制,這包括創立學分制、校際(學分)轉換互認制,將網絡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等等。
我十分贊賞廣外在高等教育擴招中的領頭作用,同時我要為廣東省及廣州市在番禺設立的大學城而鼓掌。明天我們將造訪大學城。大學城給我們從事高等教育的人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我們不僅要學習如何管理多校區的大學,還要學會管理包含眾多大學的校區。如此規模的大學城校區在世界上是獨具特色的。我們贊賞大學城規劃參與者的勇氣,期待所有可能為之提供幫助的國際學術合作。我們堅信廣外在未來十年以及今后能夠在大學擴招中取得更大的成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