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將下列文章譯成英語(50分)
“將來韻韻考上'北大'或'牛津',我可能都不會這么興奮!”魏倫斯感慨道。
韻韻是她的兒子,今年3歲。前不久,他終于被一家公辦托兒所“錄取”。“勝出”的條件之一是,可一次性交清“贊助費”3萬元人民幣。
盡管有明碼標價 - 按照教育局、財政局等部門的文件規(guī)定收費,但不少公辦托兒所都要收取規(guī)定之外、不怎么合法的“贊助費”以及各種名目的費用,實際上,除了每月700元的日托費,這些已成為約定俗成的“必須”費用,一般在幾千元至幾萬元不等。
“贊助費我們交得非常心甘情愿,畢竟兒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魏倫斯說。她與丈夫的年收入加起來近22萬元人民幣,與很多人相比,算是比較“有錢”的,但他們還是最終放棄了一家贊助費要5萬的“更好一些”的托兒所,“這屬于'漫天要價'了。”
魏倫斯也感受到“無底洞”的壓力與負擔,她要隨時準備交費、交費、再交費。托兒所經常開展聯(lián)誼活動、戶外比賽,并要統(tǒng)一服裝 - 都需要家長另外付費。
魏倫斯自己也明白,家長們對學前教育期望值過高,導致了托兒所費用的水漲船高。據(jù)她了解,很多父母均認同這樣一種看法:如今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孩子,于是一些托兒所利用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tài),“投其所好”,想方設法推出各種名目的學前教育計劃和培養(yǎng)目標,無形中,也大大增加了家長的投入。(538)
IV.將下列短文譯成英語(25分)
目前,在我國許多農民并不是沒有能力消費,而是不敢消費。不敢消費的原因,除了世世代代養(yǎng)成能儉即儉、能不要就不要的良好生活習慣外,根本原因在于農民需要為今后的日子做好儲蓄準備。所以,我們能否給農民一個放心的保障體系,成為能否拉得動農民消費的關鍵。農民不敢消費,而是把錢積蓄起來的目的主要有三個:一是養(yǎng)老,二是看病,三是教育。由此可見,我們要使農民敢于消費關鍵在于為農民建立一個以養(yǎng)老、醫(yī)療、教育為主的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個社會保障體系一旦建立起來,農民自然而然就會敢于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