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幼年就領略了世態(tài)炎涼,目睹過封建社會人們悲慘的遭遇。是“五四”運動的浪潮,把她推向廣闊的社會,青年時代的丁玲進一步入文壇,就顯露出非凡的才華。三十年代“左聯(lián)”時代血與火的洗禮造就了她更堅強的性格。她曾遭受敵人的綁架捆綁,也曾活躍在西北戰(zhàn)場的槍林彈雨中。華北農(nóng)村土地改革的風浪孕育了長篇名著《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新中國誕生后,她滿腔熱情地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yè)辛勤奔波。
她腳下的路過于崎嶇。多次錯誤的批判,橫空飛來的“反黨”、“右派”帽子,曾嚴重地傷害過她。在北大荒,在獄中,在太行山,丁玲頂著巨大的壓力,默默無聞地工作著,送走了二十多年寶貴的光陰。
然而,談起往事,丁玲總是說:“我受難的時候,黨和人民也在受難”,“我搜索自己的感情,實在找不到更多的抱怨。”
七十三歲時重返文壇,丁玲沒有時間為自己的遭遇呻吟嘆息。她就像年輕人一樣急切地捧出了一枝報春的紅杏??《杜晚香》,忘情地投入新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她奔波于大江南北,游歷于歐、美、澳大陸,會見各種人,發(fā)表演說,奮筆疾書,寫散文,寫評論,每年都有十多萬字的新作,每年都有新書問世。晚年的丁玲,迎來了一個寶貴的創(chuàng)作旺盛期。她珍惜夕陽的余輝,計劃在有生之年一生再寫三本書:《魍魎地獄》、《在嚴寒的日子里》和《風雪人間》。她要把自己一生幾個重要時期的經(jīng)歷和感受,把對人民的愛,對敵人的恨,都熔入筆端傾瀉在新作中。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首頁 > 考研英語 > 考研專業(yè)課 > 上海外國語大學 > 正文

- 閱讀本文的人還閱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