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解釋(6*5=30)
1)近代人文地理學的法國學派
2)伊斯蘭教的教派與分布
3)國家的基本特征
4)鄉土文化區
5)通勤活動空間
二、簡答題(15*4=60)
1、簡述城市區位與交通的關系
2、簡述旅游對區域自然環境的影響
3、簡述漢語方言區域
4、舉例說明流行文化擴散的過程與特征
三、論述題
1、根據下表資料分析我國20世紀90年代三大地帶的人口文化素質變化特征及其原因,并論述其對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寓意.
年份計算說明大學文化程度占總人口的比重(%)文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合計 東部 中部 西部 合計 東部 中部 西部
1990 (1) 1.13 1.37 1.03 0.85 13.63 11.36 13.39 18.11
2000 (2) 3.54 4.17 3.26 2.81 7.00 6.07 6.29 9.83
增幅 (3)=(2)-(1) 2.41 2.80 2.23 1.95 -6.63 -5.29 -7.11 -8.23
倍數 (4)=(2)/(1) 3.14 3.05 3.18 3.28 0.51 0.53 0.47 0.54
2、試述當前世界工業(紡織,汽車,微電子)分布的新變化及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鄉村旅游文化
1.鄉村旅游文化資源開發探討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我國的很多省市把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或新興產業,開發了名山、大川、人文古跡、主題公園、購物、會展等各種形式的旅游資源,而且近年來又興起了開發農村和農業旅游資源的高潮。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都市農業旅游等詞語也隨之出現。筆者認為:鄉村旅游是指以鄉村自然風光為基礎,以鄉土文化為核心,吸引游客在鄉村環境中從事各種休閑活動的一種旅游。不能把鄉村旅游與農業旅游、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同起來。
旅游文化資源是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能夠吸收人們產生旅游活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旅游文化資源是旅游資源中的“質”,要想使旅游區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須重視對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鄉村旅游文化資源具有區別于其他旅游文化資源的個性,重點突出在以下幾個方面:自然性、生產性、純真性和脆弱性。
在鄉村旅游開發的過程當中要重視以下6種文化資源類型的開發:田園景觀文化、民居建筑文化、農耕文化、民俗風情文化、家庭生活文化和鄉村藝術文化。并結合兩種開發模式:(1)VC模式(the Visiting Cultural Model),即文化觀光型模式,這種模式是指以旅游者從事觀賞田園景觀、觀看一些民俗風情文化活動、參觀手工藝品展覽、農產品展覽、農具展覽等觀賞性活動為主。(2)EC模式(the Experienced Cultural Model),即文化體驗型模式,是指游客親自從事各種農事活動,或深入農村家庭體驗家庭生活文化,或親自參加某種手工藝品制作,或參加各種民俗風情文化活動。這種模式可以使游客和當地居民之間產生深厚的感情,提高游客的重游率。(3)SC模式(the Synthetic Cultural Model)即文化綜合型模式,這種模式集文化觀光與文化體驗于一體,是一種能夠迎合不同層次旅游需求的鄉村旅游文化資源開發模式,目前來說市場前景最為廣闊。
最后,本文重點論述了在鄉村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的過程當中要實現(1)旅游與生產雙重功能:鄉村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要以生產文化帶動旅游文化,以旅游文化促進生產文化,獲得旅游與生產雙豐收。(2)“硬環境”與“軟環境”雙重建設:旅游文化的“硬環境”是指自然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環境;旅游文化的“軟環境”是指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和文化活動的質量水準。(3)自然與人文雙重保護:鄉村旅游文化資源的自然方面是指農民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和作業場所,人文方面主要是指鄉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等。(4)游客休閑和豐富當地居民文化生活雙重目標。
2.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實踐中,我們逐步認識到一些應該注意把握的要點與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 原則。鄉村旅游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當地人民能夠真正認識自己文化的價值,成為自己文化的主動傳承者和保護者。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讓當地人民在對自身文化資源的利用中獲得利益,讓旅游資源首先造福于當地人民;同時要通過教育培訓,使他們成為當地旅游業發展的主體,不是被動的表演者與被觀賞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與管理者。
2、堅持鄉村旅游的普遍性和社區群眾廣泛參與的富民原則。在全省范圍內發展以鄉村旅游為載體的環境旅游和文化旅游,把貴州農村建成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3、"保護第一,永續利用"原則--只有保護好資源,才能讓資源可持續利用,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老百姓可持續致富。
4、"文化真實性原則"--盡可能地保留文化遺產的歷史傳承,力戒人工化和過度商業化。
5、"多利用,少開發"原則--節約資源,可持續利用資源,防止因過度開發而造成人為的破壞。
6、"文化關切"原則 -- 尊重當地社區人民的生活習慣、歷史、信仰等傳統,尊重和保護當地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重視和保護作為珍貴文化遺產載體的民族民間藝人,并使他們所擁有的文化遺產得以有效傳承。
7、"全民保護"原則 -- 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只是遺產擁有者和相關社區的事,更是國家、地方、公共團體乃至全體公民的事,要建立全民共同保護文化遺產這一基本觀念。
8、"文化生態保護" 原則 -- 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是孤立的,它包含對產生和形成文化遺產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的保護。
鄉村旅游及其發展概況
“鄉村旅游”有多種定義。在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實際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專家們對此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同時,鄉村旅游已在各地開始積極探索,貴州省還開展了鄉村旅游的國際合作示范項目。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委員會對鄉村旅游的定義是:在鄉村開展的旅游,田園風味是鄉村旅游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在法國,這種與鄉村緊密結合的旅游被稱為“綠色旅游”、“
生態旅游”或“可持續性旅游”。
在我國,學者們對鄉村旅游比較普遍的認同是: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農民所擁有的土地、庭院、經濟作物和地方資源為特色,以為游客服務為經營手段的農村家庭經營方式。這實際上只是一種“農家樂”的概念。
日前在貴州舉行的鄉村旅游國際論壇上,專家們形成了一個比較統一的意見,認為我國的鄉村旅游至少應包含以下內容:一是以獨具特色的鄉村民俗民族文化為靈魂,以此提高鄉村旅游的品位和豐富性;二是以農民為經營主體,充分體現“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民俗特色;三是鄉村旅游的目標市場應主要定位為城市居民,滿足都市人享受田園風光、回歸淳樸民俗的愿望。
中國社會科學院魏小安研究員認為,我國的鄉村旅游目前已形成5種模式:一是大城市近郊的“農家樂”;二是高科技農業觀光園;三是農業新村,特點是經濟發達、鄉村城鎮化,在發展中有意識地使本村成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開發;五是農業的絕景和勝景,如桂林的龍勝梯田和云南的元陽梯田等。
以農莊度假和民俗節日為主題的鄉村旅游,在歐洲、美洲開展的歷史達百年以上。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鄉村旅游也已具相當規模,并走上了規范發展軌道。在新西蘭、愛爾蘭、法國等國家,政府把鄉村旅游作為穩定農村,避免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重要手段,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政府也從中也得到了豐厚回報。凡是在開發鄉村旅游方面有成功經驗的國家,均制定了專門的鄉村旅游質量標準,產品、管理和市場開發都比較成熟。
我國擁有56個民族,尤其是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獨具特色,保存也比較完好,具有發展高端鄉村旅游的良好條件。貴州的國際合作鄉村旅游示范項目已開始啟動,將與新西蘭、愛爾蘭等專家一道,在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實施反貧困戰略、鄉村旅游的標準化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以尋求本土化、中國化的鄉村旅游發展之路。
近年來,中國的鄉村旅游發展迅速,許多以前不為人所知的邊遠鄉村都成了旅游者的目的地。由于保護觀念和相關措施的滯后,不少旅游點面臨著被破壞的危險;傳統文化的流失,游客“行為污染”的侵害和過度商業化,也對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構成了威脅。在日前于貴陽舉行的中國鄉村旅游國際論壇上,許多專家學者對這一系列現象提出了警告。
侗族大歌正在流失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回歸田園、體驗民俗的旅游方式,越來越受到都市人的青睞。但是,有學者指出,在如火如荼的旅游活動中,豐富多樣的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正面臨加快流失的危險。
在論壇上,侗族學者吳定國認為,過去,農人們一旦忙完田里的活就回家聚在一起唱歌玩樂,侗族大歌是他們別無選擇的交往和休閑方式。
而開展旅游活動以來,村里的年輕人更多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F在,不少侗族村寨的年輕人更愿意守侯在自家電視機邊看沒完沒了的連續劇,在火塘邊圍坐歌唱的生命歷程已經被電視和影碟所替代。
他說,與城市文化的接觸和追逐流行音樂的心理,使不少侗族青年對自己的傳統音樂興趣漸失,侗族大歌所代表的侗族文化不再是年輕人的必然選擇。
這位侗族學者頗為憂心地說,現在,侗族大歌的流行區域不到1000平方公里,總人口不到10萬。依靠“口傳心授”、“言傳身教”和“集體展演”作為主要傳承方式的侗族大歌,生命力旺盛在于不可斷裂的代代相傳和人心所向的民間習俗,一旦失去有文化認同感的傳人和唱歌互動的民風,將可能在幾十年時間里煙消云散。
吳定國認為,民族傳統文化正在流失的另一個原因在于,旅游村寨依附于迎接游客的演出需要,逐漸形成一種固定的“旅游文化”模式。由于一切服從于經濟的原則和附和外族人截然不同的欣賞角度,侗族音樂將可能偏離發展方向,最終導致侗族特有傳統音樂文化的逐步喪失。
在保護中獲利
貴州省旅游局局長楊勝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貴州的鄉村旅游在迅速發展,但一些早期開發的村寨,由于開發水平低,缺乏經驗和有效的管理,隨著游客的大量涌入,已迅速人工化和過度商業化,甚至流于庸俗化。而民族村寨一旦失去傳統文化的真實與質樸,就會失去吸引力,從而走向衰敗。旅游這棵“搖錢樹”如果培植不善,不僅不能為村民帶來長遠的利益,反而會給村寨帶來令人遺憾的破壞。
“利益的分配機制十分重要。”楊勝明說,鄉村旅游中保護傳統的重要措施是要充分照顧當地農民的利益。她說,只是一個旅游企業致富遠遠不行,一定要讓老百姓參與進來,讓農民在旅游發展中富起來,這樣他們才有保護自己文化的積極性。鄉村旅游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當地人民對自己文化價值的認識,他們是否能主動成為自己文化的傳承者和保護者。
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當地保留了十分完整的少數民族文化遺存。許多村寨在開發鄉村旅游之前,由于村里沒有規劃,很多新建的房屋使用瓷磚和水泥,和當地的苗鄉侗鄉風貌極不協調。現在,許多村民已經把新建的房屋拆掉,有的則準備用木板把水泥墻壁包裹起來,以使所有的建筑風格一致。“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來參觀?!崩咨娇h季刀苗寨農民余丙峰對記者說。
在開展旅游以后,貴州許多農民已從旅游中得到了收益,雷山縣郎德村的人均收入從10年前的240元增加到了去年的1500多元。
“要讓當地人認識到,貧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貧寒的生活、骯臟的環境、鳥獸罕至的農村是不會對游客產生吸引力的?!睆B門大學旅游人類學教授彭兆榮說,“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態、農村傳統習俗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他們的村寨才能成為游客熱選的旅游目的地?!?br /> 給游客看精華
“那些來到貴州的外國旅游者,是想來看看中國的腹地,來體驗這里人們的生活的。應該找出當地的精髓是什么,你們的獨特之處在哪里,并找到一種方式讓它們實實在在地展現在外國游客面前,這就是鄉村旅游的要點?!眮碜孕挛魈m的旅游人類學專家科林.比姆說。
科林.比姆正帶領一隊外國專家在貴州的巴拉河與當地政府進行一個旅游合作項目。這位來自新西蘭的專家說,發展鄉村旅游最重要的是自我定位。他說,現在許多外國人都選擇來到中國實地了解中國人,如果這些游客只想看幾個著名景點,他們會選擇去上海、北京、西安等地。但外國游客既然選擇到貴州,就是因為這里的鄉村之旅可以讓他看到中國的前50年、前100年甚至前500年的景象。
談到對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建議,比姆非常主張要重視發掘每一個旅游點的獨特之處,并主張對這些旅游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他說:“一個地方的獨特之處就是這個地方的主要財富,你們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護好這些財富。如果你們有山有河,那么讓它們永遠干干凈凈,綠油油的;如果你們有獨特的建筑,那么就讓它們永遠保持古雅的模樣;如果你們有獨特的音樂、歌謠或舞蹈,那么就保護它們,并熏陶他人??傊?,旅游是一個大產業,它的資源需要發掘和保護,可以允許旅游者親自體驗這些資源,但千萬不能破壞這些資源。”
“行為污染”要不得
中外旅游界專家呼吁:在旅游活動中,尤其是在以民族歌舞和民俗展演為特色的一些鄉村旅游活動中,游客應該提高自身素質,學會尊重當地民族民俗傳統文化,避免造成旅游中的“行為污染”。
前來參加論壇的美國著名旅游人類學家、北美民族學赫斯特博物館館長內爾森.格蘭伯先生講了自己的一段經歷:“2002年夏的一天晚上,我和妻子來到云南麗江欣賞著名的東巴樂團音樂會。演奏中,一群年輕人走進演奏現場,不停地高聲談論。然后,他們從中間過道一個一個走上前,直接站到大多年過8旬的樂手前面,打起‘V’字形手勢,叫同伴用閃光燈照相機照相。照完之后,還沒等一曲結束,就又吵吵鬧鬧地離去?!?br /> 內爾森說:“這群年輕游客的舉動就是‘行為污染’。作為游客,他們首先應遵循起碼的道德規范,學會尊重當地人的傳統和文化?!?br /> 在貴州的一些民族旅游村寨,游客強行與進行歌舞表演的少數民族姑娘合影、對當地民俗進行不禮貌評價等現象時有發生。
近年來,我國旅游發展迅速,已經從旅游資源大國發展成為旅游大國,國民旅游年出游人數達到8.95億人次。鄉村旅游作為一種回歸田園、體驗民族民俗風情的旅游活動方式,越來越受到都市人的青睞。但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舉止也反映出游人的素質急需提高。此前已有不少媒體曾披露部分游客在欣賞民族文藝表演時出現打瞌睡、吵鬧等不禮貌行為,有的地方已成為一種“公害”。
云南大學旅游人類學教授張曉萍建議,在游客參與民族民俗活動前,導游應該把將要表演的內容和它的價值向游客詳細介紹,讓游客知道它的精髓在哪里、如何欣賞。同時,旅游者在選擇旅游目的地時,也應先做“功課”,大體知曉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民俗和禁忌所在,避免發生“行為污染”。
旅游人類學的實踐
在這次中國鄉村旅游國際論壇上,中外專家學者對日漸興盛的鄉村旅游紛紛發表了獨到的看法。
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彭兆榮認為,鄉村旅游的內部動力主要來自于“地方知識”,而以“地方”為單位的研究在當代人類學領域已經公認為一種對傳統研究的范式革命。因此,鄉村旅游必然成為旅游人類學研究的一個“分析單位”,是旅游人類學的一種實踐。
他認為,鄉村旅游至少要滿足游客的兩項基本需求,既是尋求一種真實性,又要滿足好玩和放松等需求。鄉村旅游理想的風景畫至少應具備以下三種情形之一:優美的風景畫,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態,村莊與自然構成一種和諧的有機整體;別致的風俗畫,保持完好的農村傳統習俗,包括生產、生活方式、民居、宗教、儀式、歌舞、服飾等;異族的風情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些民族特色系自然傳承下來的,而不是那些“做出來”的民族村、民俗村,或人為“設計”出來的景區和景點。
這樣的鄉村風景畫,游客置身其中,才可以與傳統和自然保持親密接觸,能享受寧靜祥和的氛圍。他們可以在這里逃避都市喧囂,緩解工作壓力,將現代社會淡漠與疏離的人際關系暫時解脫,體驗和體會懷舊的感覺。
他說,據他所知,法國、日本等一些旅游發達國家在進行鄉村地方旅游資源的開發和規劃時,非常重視在原有的一些遺址上進行復原和整修,盡可能保持其傳統的、舊式的、古董的、原貌的民俗景點或博物館,使之成為鄉土式的綜合博物館。 鄉村旅游與其是在鄉村空間里旅行,還不如說是在鄉村概念中旅行。鄉村魅力對于都市人群來說,或許并不只是換一個“地方”,而是換一種體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