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理論考試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2010年考研政治大綱的新增科目,它占整個考研政治的分值是14分。從近兩年的考題來看 ,試題的難度都并不是很大。從內容上看,中國近代史綱主要涵蓋了中國包括近代史和現代史兩大部分。中國近代史即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的一百多年的歷史。現代史即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到2007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雖然歷史課是很多考生從小就接觸的,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卻與我們從小學到的歷史課有根本的不同。它既是一門歷史課也是一門政治課。它主要是通過近現代歷史來學習政治理論,這一點,是廣大考生要高度重視的。 在備考時,考生應如何梳理脈絡,更好地掌握知識點呢?
一、 一條主線索
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 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是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二、 三條分線索
上篇部分可以說有兩大線索構成。一是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二是中國人民為反抗侵略反抗壓迫而進行的艱難的探索。在第一條線索內,我們可以將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串聯起來,由此將與此戰爭有關的條約也編串起來,捆綁記憶。第二條線索是中國人民的探索史。在此線索之下有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有地主階級領導的洋務運動;有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從歷史發展的結果看,五大探索均沒有解決中國被壓迫的命運。由此說明:舊有的農民階級、地主階級以及民族資產階級都不能完成革命任務。在這兩條線索的指引下,上篇的重點就十分明曉了。
中篇部分的線索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這近30年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在這里,要理解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基本國情相結合, 毛澤東思想誕生。 歷史證明:毛澤東思想中的 “新民主主義革命論” 指引著中國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因此,井岡山的斗爭以及延安時期的理論探索是中篇最重要的知識點。這一知識點與“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相結合,可以出大的分析題。除此之外,中篇還有一個重點:抗日戰爭。這部分的重點在于理解“抗戰中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抗戰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下篇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第一個重點就在于毛澤東思想中的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該理論重在理解社會主義改造為什么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成功,以及中國 “一化三改”的成功實踐。這也是出大的材料題的地方。 第二個重點是1956年之后第一代共產黨人在獨立自主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的理論建樹 ,即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 第三個重點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以后的改革開放。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探索史、實踐史。包括共產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及其理論建樹。
三、 主要知識點:
(一)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1. 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近代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世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
2. 抵御外國武裝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粉碎瓜分中國的圖謀。反侵略斗爭的失敗及其原因。民族意識的覺醒。
(二)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 農民群眾斗爭風暴的起落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農民斗爭的意義和局限。
2. 洋務運動的興衰
洋務事業的興辦。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及其失敗。
3. 維新運動的興起與夭折
戊戌維新運動。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與教訓。
(三)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1. 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
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三民主義學說和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2. 辛亥革命的成功、失敗與建立民國
武昌起義。封建帝制的覆滅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的失敗及其原因。
(四)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1.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北洋軍閥的統治。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五四運動的發生和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 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歷史特點。
3. 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綱領,發動工農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與大革命的興起。北伐戰爭的勝利進展。大革命的失敗及其經驗教訓。
(五)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1. 對革命新道路的艱苦探索
國民黨在全國統治的建立。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2. 中國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土地革命戰爭的發展及其挫折。遵義會議與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長征的勝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考研頻道 > 考研政治 > 考研政治名師輔導 > 正文

- 閱讀本文的人還閱讀了:
下一篇:2015考研政治常見六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