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為了考托福,GRE,GMAT,每天早起去圖書館,上課的時候也拿著考試題目在看,拒絕一切課外活動或者社會實踐,準備一個學期,甚至兩個學期才報名考試;然而也有一部分同學,因為考出來成績不理想,最后決定不出國了。我經常懷疑,這些經常打著“出國敲門磚”旗號的考試,有多大程度上變成了“出國絆腳石”。這些考試的難度大,并且有許多與語言無關的要考生去適應的地方,即使是本來英語不錯的同學,或許也要花很大功夫才能考得出理想的分數,因此我身邊很多同學都把大學的美好時光奉獻給了出國考試。我不同意這些同學的做法,是因為我經常會想考試的意義在哪里,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我們一直都在考試,如果大學這么自由精彩的時光都用來準備考試,真的很讓人汗顏。
我經常會問準備去美國的同學為什么不考雅思,雅思準備時間短很多報考也方便很多,她們都會說去美國就要考托福。去美國一定考托福,你out了,信息的滯后犧牲了你多少寶貴時間。因為考過兩次雅思,和一次GMAT,我深切體會到了雅思作為“出國通行證”,是多么的人性化。尤其是對于不簽中介的同學,出國要準備的材料很多,而考雅思,為這個流程減少了很多負擔,也有利于你完善自身的其他方面。
08年寒假我因為想學學英語報了一個雅思培訓班,后來2008年的8月份也去報考了雅思。準備考試的時間并不長,也就是培訓班的一個月以及考前的兩個星期模擬練習,最后考出了7.5分不錯的成績。到了今年,臨近申請學校,眼看雅思成績已經過期,因此我決定今年9月趕快再考一次。雅思非常好的地方之一就是考位很充足,報名之后的兩周就可以考,這樣讓我很快可以決定哪一天考試,然后趕緊安排時間,同時也可以確定申請學校的進度,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申請。而不是像舍友考托福一樣連續一個月的QQ簽名都是:我想要心水考位啊,上天保佑。
因為是第二次考,對流程比較熟悉,而且第一次考試的成績覺得還可以,所以幾乎是考試前4天做了幾套劍橋雅思的題目,練了兩篇作文,然后就去考試了。考雅思的準備時間不需要很長,大概是因為它的題型和我們以前經常做的相差不大。考試當天,我出乎意料地緊張。做聽力的時候,聽了錄音很久都沒有聽到答案,然后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錯過了一大片。在做閱讀的時候,覺得連腳都在發抖。寫作也覺得寫得不好,因為被前面閱讀做得很慌張影響到了。雖然自己有在盡力調整,但考完筆試,覺得自己一定考得沒有第一次好了。而考口試前一天,主要是練了一下時間的控制,因為第一次的時候第二部分沒有講完時間就到了,我覺得這是我口語分數可以提高的地方。然后對著一些模擬的CUE CARDS,練了幾個題目。考口試那天覺得很舒服。考官很親切友好,整個對話都讓人覺得很舒服。如果是機考,我一定考得不好。我認為語言本來就是拿來溝通交流的,而交流肯定是要有互動的,即使是一個眼神也好,你也能了解你說的話是否被接受了,對著沒有反應的機器講,我覺得壓力很大。
成績出來我是在網上查到的。除了閱讀少了0.5,作文多了0.5,其他的分數還跟原來一樣,聽力8.5,口語7。對于成績,我真慶幸自己的緊張沒有影響發揮。我覺得自己聽力一直做得比較好,而口語的分數很難提高,因為只要熟悉流程,不在考試的時候過分緊張,基本上得到的成績都是真實水平的衡量,因為有一次聽一個雅思口語考官說:If you are 7, and you will get 7。所以我是很相信雅思口語考官的評價標準的。想得到更高的口語成績,必須在口語上花更多時間在提升真實水平上,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閱讀是因為緊張,做得不是很順利。作文多了0.5也許跟那段時間看GMAT有關系。我對這個成績的理解,還是基于我對這個考試的認可和信任,我覺得分數很合理。
其實我很幸運,在大家備考托福的時候我在校外實習以及參加一些全國的比賽,豐富了人生閱歷和實踐經驗。今年 7月份我決定申請學校,到了8月底才報考了10月8號的GMAT和9月25號的雅思。從7月底一直到考雅思前的一周時間我都是一邊全職實習一邊看GMAT。
GMAT備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此我非常感激雅思在我考試過程沒有給我增加壓力,讓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完成整個程序中最重要的一環,同時我也沒有犧牲生活的精彩。因為我知道,出國申請看的并不只是一個人的語言能力,還有實踐經驗、科研成就等綜合素質,這也是我什么我覺得沒必要花很長時間去準備一個考試。幸好有了雅思,我才能不成為考試的工具,有了全面的發展。
陳皓華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