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然而笑,你想考就考唄,這年頭誰都在考。如果我問另一個問題,什么英語程度的人可以去考雅思?這次也許對方就會做若有所思狀,然后再較為遲疑地反問一句:程度要多好才能去考呢?
其實上面的對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問題:雅思考試是一個讓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考試——每年數以20萬計的考生,不管處于何種目的,在拼命地參考;同時,在目眩于單項9分,總分8分等等“驚艷”的大培訓機構明星學員高分榜單的同時,我們忽視的是“沉默的大多數”——廣大起點較低,信心不足,方向不明,卻同樣需要雅思成績的應考者。這個群體茫然無助,卻又最需要幫助,我們幫的了嗎?愿意幫嗎?這是“我們”,各家專業的雅思培訓機構一直在正面回避的問題。
筆者接下去將從雅思閱讀這個方面來對雅思培訓行業中的這一“怪”現象進行分析,也希望能籍此為廣大“弱勢”考生提供一個視角。
各種市面上的雅思備考用書都在向考生傳遞這樣一個信息:雅思考試的詞匯量是巨大的。當然這樣一種“巨大”比不上另一種傳統出國考試GRE,但后者對于詞匯的畸形要求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換言之,是在考察你“學”的詞匯;前者顯然與之大相徑庭,一個個詞語是在活的篇章中展現,這時候沒有人再去管你能否在令人抓狂的類比反義的孤立詞匯測試中從幾個選項中選出唯一正確的一個。
然而,正是這樣一種不同的詞匯“考察”方式,意味著前述提到的市場上林林總總備考詞匯書籍如大海一般“煙波浩淼”——同時又有些讓人“分外眼熟”(為什么?和考G考T的詞匯如出一轍呀)——雅思備考詞匯走入了歧途。
如果我們真的具備那么大的詞匯量,似乎考試起來應該會手到擒來的;問題是,筆者多次將雅思A類真題求教于不同外籍賢人。結果很有意思,無一例外表示“有難度”。一個接受過正常高等教育的Native Speaker of English,應該具備相當的詞匯水平,而如果這種背景的人士,就詞論詞而言“依然”覺得太難,那么我們對于一個普通中國雅思考生詞匯水平上的要求是否應該反思?
詞匯,應該主要不是一個“量”上的問題,而在于“質”,而在于“用”。在考試中,出現相當數量的生詞,永遠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問題就在于傳統備考思路對于考生的影響在于形成了一個“見詞必查”“不知則癢”的惡性循環。殊不知對于一個具備基礎詞匯量的人而言,多數這些生詞都是可以在意識上“屏蔽”掉的。如何“屏蔽”?這才是我們培訓機構的首要任務!我們應該幫助考生建立起來這種詞匯運用,用有限的詞匯解決篇章閱讀的能力。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用相對有限的核心高頻詞匯來完成篇章閱讀,化解詞匯問題,解決詞匯壓力,才是我們雅思教學中學員最需要培養、形成、具備、應用的核心閱讀方法之一。原因很簡單,多數考生的應考時間相對不夠充裕,而短期突破形成的詞匯累積往往只能成為“認知詞匯”的內容,很少能夠進入“活用詞匯”的領域,而雅思考試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用”——從“用”的角度來設計題目,從“用”的角度來評估考生。如果拼死拼活地記憶后成功“幸存下來”殘存在大腦中的詞匯用都用不出來,加上按照傳統閱讀習慣的“辨析”型定勢,那么花費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就是無謂的浪費。
也許有人會說:這種觀點對于普通培訓類來講也許可以,因為里面的閱讀文章有不少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豆腐塊”;學術類的那些“面目乏味語言可憎”的長文哪里跟生活有關系呢?這話對,也不對。誠然,學術類的文章不會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碰到,但是對于一個真正考雅思去攻讀學位的海外學子,你覺得他/她的生活主要由哪些方面組成呢?!學習就是他們的生活!他們日常面對的,有相當部分就是這些“令人生厭”的東西。所以說,雅思是從“用”的角度來進行的設計和考察,對普通培訓類考生而言是如此,對學術類考生而言還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