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說英語、漢語、西班牙語以及阿拉伯語這些全球性語言,其他的一些語言正迅速消失。事實上,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當下的六七千種語言中有一半有可能會在下個世紀消失。
為了阻止語言的消失,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家地理組織的許多學者多年來一直在紀錄那些瀕臨消失的語言及其所反映出來的文化。
專研喜馬拉雅語言及其口語傳統的耶魯大學麥克米倫中心的科學家馬克•都靈一直遵循這一傳統。在他最近出版的書《泰語語法:包含其使用者和文化的民族學派語言學介紹》,源于他在尼泊爾的一個小村莊的生活經歷,工作經歷以及養家的經歷。
對于都靈而言,記錄Thangmi語言和文化僅僅只是一個起點,他還探求橫跨喜馬拉雅的其他地區的語言文化及口語傳統,包括印度、尼泊爾、不丹和中國。但他并不滿足于在這些沒有記錄的聲音消失之前記錄下它們。
在劍橋大學,都靈發現了大量的重要資料,包括照片、電影、磁帶錄音和專業筆記,它們都未曾被研究過,也亟需關心和保護。
現在,通過這兩個組織,都靈建立了數字喜馬拉雅項目和世界口頭文學項目,并發起了一場運動,使這些文件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和商店,它們不僅僅對學者開放,還對材料收集源頭的社會年輕一代開放。都靈指出,得益于數字技術和覆蓋廣泛的互聯網,瀕危語言得以留存,語言社區得以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