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語文考前押題:文言文閱讀(小品敘事)
(時間:40分鐘 分值:38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19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
市隱齋記
元好問
吾友李生為予言:“予游長安,舍于婁公所。婁,隱者也,居長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
齋,號曰‘市隱’,往來大夫多為之賦詩,渠欲得君作記,君其以我故,為之。”
予曰:“若知隱乎?夫隱,自閉之義也。古之人隱于農、于工、于商、于醫卜、于屠釣,
至于賭徒、賣漿、抱關吏、酒家保,無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為隱。
前人所以有大小隱之辨者,謂初機之士,信道未篤,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故以山林為
小隱;能定能應,不為物誘,出處一致,喧寂兩忘,故以朝市為大隱耳。以予觀之,小
隱于山林則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隱也。自山人①索高價之后,欺松桂而誘云
壑者多矣,況朝市乎?今夫乾沒氏②之屬,脅肩以入市,疊足以登垅斷,利嘴長距,爭捷
求售,以與傭兒販夫血戰于錐刀之下,懸羊頭,賣狗脯,盜跖行而伯夷語,曰:‘我隱者
也’而可乎?敢問婁之所以隱,奈何?”
曰:“鬻書以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為廉;以詩酒游諸公間,取和而已,不害其為高。
夫廉與高,固古人之所以隱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為子記之。雖然,予于此猶有未滿焉者,請以韓伯休之事終其說。
伯休賣藥都市,藥不二價,一女子買藥,伯休執價不移,女子怒曰:‘子韓伯休邪,何乃
不二價?’乃嘆曰:‘我本逃名,乃今為兒女子所知。’棄藥徑去,終身不返。夫婁公固隱
者也,而自閉之義,無乃與伯休異乎?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奚以此為哉?予意大夫士之愛公者,強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歸,試以言問之。”
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東元某記。
[注] ①山人:山居者,指隱士。②乾沒氏:僥幸取利的人。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舍于婁公所 舍:居住
B.非特深山之中 特:只,僅僅
C.欺松桂而誘云壑者多矣 誘:欺騙
D.予意大夫士之愛公者 意:意義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無乎不在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B. 以予觀之,小隱于山林則容或有之
但以劉日薄西山
C. 今夫乾沒氏之屬,脅肩以入市
不知東方之既白
D. 予意大夫士之愛公者
客有吹洞簫者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認為婁公既清廉又高潔,是一個居于鬧市的真隱士,所以希望
作者為婁公的“市隱齋”寫一篇記。
B.作者認為,所謂“隱”,就是與世隔絕,什么地方什么行業都可以作為隱居之所,不一
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隱居。
C.古人認為“隱”有小大之別,“小隱”因為道行不深,為避免見到引起欲望的東西擾亂內
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隱”因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誘,所以可以隱在朝市
中。
D.作者最后說起韓伯休的故事,是以韓伯休不求顯達的淡泊心性來說明什么才是真正的
隱者,從而說明婁公本是要與世隔絕的,批評姓李的朋友替婁公求取書齋之記,違背了
婁公本意。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渠欲得君作記,君其以我故,為之。(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敢問婁之所以隱,奈何?(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婁公固隱者也,而自閉之義,無乃與伯休異乎?(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19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
景公有所愛槐,令吏謹守之,植木縣之,下令曰:“犯槐者刑,傷槐者死。”有不聞令,
醉而犯之者。公聞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辭晏子[注]之家,托曰:“負郭之民賤妾,請有道于相國,不勝其欲,愿得充數乎
下陳。”晏子聞之,笑曰:“嬰其淫于色乎?何為老而見奔?雖然,是必有故。”令內之。
女子入門,晏子望見之,曰:“怪哉!有深憂。”進而問焉,曰:“所憂何也?”對曰:“君
樹槐縣令,犯之者刑,傷之者死。妾父不仁,不聞令,醉而犯之,吏將加罪焉。妾聞之
,明君蒞國立政,不損祿,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為禽獸傷人民,不為草木傷
禽獸,不為野草傷禾苗。吾君欲以樹木之故,殺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國矣
。雖然,妾聞之,勇士不以眾強凌孤獨,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猶自治魚
鱉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茍可法于國而善益于后世,則父死亦當矣,
妾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樹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傷察吏之法,而
害明君之義也。鄰國聞之,皆謂吾君愛樹而賤人,其可乎?愿相國察妾言,以裁犯禁者
。”晏子曰:“甚矣!吾將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歸。
明日,早朝,而復于公曰:“嬰聞之,窮民財力以供嗜欲謂之暴;崇玩好,威嚴擬乎君謂
之逆;刑殺不稱謂之賊。此三者,守國之大殃也。今君窮民財力,以美飲食之具,繁鐘
鼓之樂,極宮室之觀,行暴之大者。崇玩好,縣愛槐之令,載過者馳,步過者趨,威嚴
擬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傷槐者死,刑殺不稱,賊民之深者。君享國,德行未
見于眾,而三辟著于國,嬰恐其不可以蒞國子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幾有大罪
,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罷守槐之役,拔置縣之木,廢傷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節選自《晏子春秋》,有刪改)
[注] 晏子,名嬰,春秋時齊國國相。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皆謂吾君愛樹而賤人 賤:輕視
B.崇玩好,威嚴擬乎君謂之逆 崇:推重
C.刑殺不稱,賊民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高中英語 > 高考語文 > 高考語文沖刺題 > 正文
- 下載該資料的人還下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