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腦子里想好中文的意思,再把它翻譯成英文,這樣的思路對嗎?
答:很多同學都是想好中文再翻譯成英文。嚴格說來,即使對學習英語多年的人來說,在寫作時想做到完全用英文思考都是極難達到的一種近乎神話的理想境界。
關鍵是中文思考的程度——英文修養極高的人在寫作時可能已經很少意識到自己是在用那種語言、很難區分自己在什么時候正在使用什么語言,他已經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英文很好的人可能只是在整體構思時用漢語,到具體寫作段落或句子時用英語;英文一般的人會將每句的意思大致用漢語想好,但寫作時還是要用英文的習慣句型和固定搭配來表達;初學英語基礎又很不扎實的人在不僅每句用漢語想好,還基本每字嚴格對譯,這就是中式英文的產生原因了。要想少些一點中式英文,就要多積累習慣句型和固定搭配,在“翻譯”時盡可能多用這些模式化的句型,少一些逐字對譯。
2.常常想不起想用的一個詞的英語說法,該如何解決?
答:這是考試時任何一個人都會碰到的問題,即使他的詞匯量很大。其實就算一個人的詞匯量再大,大到掌握所有英文單詞,也還是會碰到一些無法用已有單詞表達的情況。因為世界在變化,每時每刻總會有新的事物出現。碰到不會表達的思想可以用以下幾招:
第一,模糊化即用上義詞表達。如不會說“手提電腦”,可以用它的上義詞“machine”,“gadget”,“invention”,“instrument”等。
第二,可以解釋說明。如我們可以把手提電腦寫作“the kind of computer that you can carry wherever you go and that you can put on your lap”。
第三,可以把一些解釋不清的東西略去不寫。寫作是一個主動的創造過程,可以并且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寫那些自己會寫的,避開那些自己不會寫的。這才是寫作的樂趣所在。否再和前面的單項選擇題有什么區別。
3.文章中長句越多越好,復合句越多越好,這樣的想法對嗎?
答:考試作文和平時寫作不完全相同。平時寫作不同作者有自己不同的風格——有些作者長于簡約;有些作者喜歡繁復。但考試作文是檢驗一個考生寫作水平的工具,命題人的目標之一就是要通過一篇文章考察考生是否掌握了復雜句。
因此,在所有寫作考試中都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沒有復雜句不能得高分。但是在寫復雜句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不能寫太多這樣的句子。全是復雜句,文章讀起來會很累很煩很不自然。因此考試作文的句子要長短結合。一些基礎不好的同學最好少些甚至不寫復雜句,因為如果復雜句寫錯了會影響得分,而簡單句只要不錯分數反而不會低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