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在上海交通大學深造,交大方面的知情人稱:“他還是需要一門門修學分,也需要接受考試,四、六級英語測試同樣必不可缺。”
此新聞一出,微博上開始流傳一個笑話:“姚明雖然說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卻仍逃不過四、六級。想象一下,在四級考場上,一雙大手突然拍拍你,低沉的聲音傳來:‘唉,同學,借我抄抄,介紹科比給你認識……’”
海歸也得考四、六級!
在美國生活多年,能聽得懂教練布置戰術,能單獨接受美國媒體訪問,姚明的英語交流水平如何,明擺在那兒。但四、六級考試如大山一般的存在,也是明擺著的——它有它的道理:只會聽與說,不會寫與看,詞匯量達不到,照樣是一個“英語文盲”。至于“英語文盲”的標準,當然是考試說了算,規矩如同刻在鐵牌上,上面寫著“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橫得很,別說你是海歸,就是海龍王,想拿學位,也得盤著、臥著。過了這一關,才說明你的英語沒問題。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就是說,學了你得實習啊,不實習就感覺不到快樂!姚哥啊,就當是學習理論了吧!誰讓你上的是正規的大學呢!
姚明不想成為英語領域的學者,四、六級必須過關的規定對姚明來說,是一種形式主義,或者是一種折磨。
吳曉波在他的微博里寫道:“胡潤的女兒今年上學了,進的是上海一家混合小學,前兩天搞英語測試,全班前二十名居然都是中國學生,他很生氣地對女兒說,你可是英國人呀!我跟他說,如果英國首相是全球考試產生的,估計前二十萬名都是中國人。”
應試教育的悲哀?
媒體評論說,“若真不過關,不知是姚明的無奈還是應試教育的悲哀。”對于四、六級考試,大學生們的苦痛最多,對它的非議也最多。一門“工具”往往成為學位證書和繼續深造的攔路虎,哪怕是在一些并不需要倚重英語的研究領域。
而且,四、六級考試對考生英語能力的培養,更重形式而不注重實質,這一點一直遭人詬病。很多考生應試多年,擁有六級證書卻仍處于“啞巴英語”或英文寫作能力極度低下的狀態,以致不少留學生在國外都曾遭遇過一種尷尬:導師批改論文時先改文法。四、六級的存在,究竟是為了給學生設置障礙,還是督促其提高英語水平,到現在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