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系列,我是蘇珊娜·巴德
只要人類還在建造城市,野生動物就會繼續逃離 。畢竟對包括許多鳥類在內的動物來說,城市嘈雜、擁擠,而且危險 。但我們知道有些鳥類在城市地區生活得很好 。
“許多城市都有鴿子以及各個種類的烏鴉 。”
哥德堡大學的生物學家費蘭·薩約爾說到 。他和同事對有些鳥類在城市環境中繁衍生息的原因很感興趣 。他們懷疑,腦體積在整體體型中占比較大,可能是個優勢 。
“腦體積大,行為會更加靈活 。舉例來說,在城市里,也許腦體積大的物種能夠更好地識別出發現食物的機會,也能更好地識別出城市中的危險 。”
但這種情況并不能解釋鴿子等鳥類的情況,因為它們明顯缺乏智力 。
薩約爾及其同事分析了世界27個城市629種鳥類的相對腦容量,以及它們對城市生活的耐受性 。他們發現,在城市繁衍生息的鳥類呈現出兩種極端:要么腦容量大但一生很少孕育后代,要么是腦容量小但生育能力超強 。
“這就意味著我們有兩種相反的策略 。對于繁殖率較低的物種來說,如果它們腦容量大,那它們就是優秀的城市居民 。或者腦容量小,但繁殖率非常高 。比如鴿子,如果它們開始繁殖,即使丟了蛋,它們幾乎可以立即開始再繁殖 。就像是分散風險 。即使丟了一個蛋,也沒什么 。”
薩約爾表示,在學術上稱為“生活史策略”的這兩種極端例子,在自然中往往并不常見 。
“我們走進城市,開始看到使用這些策略的少數物種,它們的數量正在逐漸擴大 。”
同時,在自然棲息地中,絕大多數鳥類的腦體積都是中等大小 。
“腦體積中等的鳥類,在城市里的數量越來越少 。”
這項研究發表在《生態學與進化前沿》雜志上 。
了解腦體積、行為靈活性和生活史特征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研究人員預測物種會如何應對快速城市化的地球,而在那里,生存可能意味著走向極端 。
謝謝大家收聽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 。我是蘇珊娜·巴德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