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功將小行星樣本帶回地球
日本一艘宇宙飛船成功地將小行星樣本從太空投下 。樣本安全降落在澳大利亞內陸地區 。
載有小行星土壤樣本的回收艙由日本隼鳥2號太空飛船在距離地球約22萬公里的太空投放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簡稱JAXA)證實,該容器或太空艙已于周日降落在澳大利亞 。
任務
無人駕駛飛船隼鳥2號于2014年12月發射升空 。2018年6月抵達小行星“龍宮”附近 。其任務是收集土壤樣本,以提供有關太陽系形成方式的信息 。
該飛船兩次在距離地球3億公里的“龍宮”著陸 。第一次著陸發生在2019年2月,當時隼鳥2號收集了小行星“龍宮”的地表灰塵樣本 。之后,飛船于2019年7月再次著陸“龍宮”,采集地表以下樣本 。為進行采集工作,其降落在一個被炸開的洞里 。
這次行動是太空探索史上的首次 。
除了采集樣本,隼鳥2號還收集了有關這顆小行星的數據,專家認為該小行星可能有46億年的歷史 。飛船于2019年底離開小行星 。“龍宮”任務現在已經正式結束 。
樣本里有什么?
官員表示,他們期待在實驗室里檢查樣本 。該項目經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津田雄一將太空艙稱為“寶箱” 。他說這個40厘米長的容器完好無損地成功降落 。“我真的很期待打開它,看看里面有什么 。”
官員表示,據信太空艙中的樣本主要是泥土 。但也可能含有一些可能附著在樣本上的氣體 。在澳大利亞一個實驗室進行快速檢查后,太空艙被送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位于東京附近的佐賀原研究中心 。
為什么是小行星?
小行星圍繞太陽運行,但比行星小得多 。它們是太陽系中最古老的天體之一,可能有助于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方式 。收集這類樣本可以為研究人員提供研究這些神秘巖石天體的難得機會 。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官員表示,研究小行星也可能有助于未來的資源開發,并引導我們找到保護地球免受大型隕石撞擊的新方法 。
除日本外,只有美國成功收集了小行星樣本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簡稱NASA)上個月宣布,其“奧西里斯-雷克斯”飛船已完成對小行星“本努”的采樣行動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表示,飛船收集到的樣本材料多于預期,這令他們非常滿意 。
這項任務如何幫助日本?
在隼鳥2號任務之前,日本于2003年執行了首個隼鳥任務 。在克服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后,第一艘隼鳥飛船于2012年從小行星“伊藤川”帶回了樣本 。但是隼鳥飛船在重返大氣層失敗后燒毀 。然而,太空艙卻抵達了地球 。
許多日本人對第一次隼鳥任務印象深刻,他們認為那是巨大的成功,因為它經歷了所有的麻煩 。
后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在執行任務時也遇到了一些問題,這些任務涉及被派往探測金星和火星的航天器 。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津田雄一表示,“隼鳥2號”小組利用了從先前任務中吸取的所有慘痛教訓,以“完美”的結果完成了“龍宮”行動 。太空艙成功進入大氣層時,天空中短暫出現了一個火球,一些在公共場合觀看的日本人留下了眼淚 。
接下來做什么?
在與太空艙分離約一小時后,隼鳥2號被派往另一顆較小的小行星1998KY26 。這艘飛船要花11年才能到達該小行星 。隼鳥2號的新任務旨在研究防止大型隕石撞擊地球的潛在方法 。
布萊恩·林恩報道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