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密集會讓大猩猩變得狂暴
某種程度上講,大猩猩是喜歡群居的動物 。但科學家們表示,擁擠的環境或導致銀背大猩猩變得更加狂暴 。
銀背大猩猩是指通常背部有白毛的成年雄性山地大猩猩 。他們通常是大猩猩家族的領袖 。
山地大猩猩的基因與人類相似 。這些大型動物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吃飯和互相幫助同類清潔毛發 。它們大多是性情平和的動物 。
它們生活在烏干達、剛果民主共和國和盧旺達的部分地區 。
研究人員最近研究了盧旺達50年來的數據 。他們發現,隨著大猩猩家族數量的增加,它們之間的暴力沖突也在增加 。銀背大猩猩帶頭互斗十分常見 。
打斗過程會造成部分大猩猩死亡,特別是幼崽 。這些死亡反過來又減緩了大猩猩數量的增長 。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達米安·凱勞德是這項新研究的合著者,該研究發表于《科學進展》 。
他表示:“雄性會為了保護雌性和幼崽而戰斗,與此同時獲得新的雌性 ?!?/p>
研究發現,打斗次數與當地大猩猩的總數量無關,更重要的是一個地區族群的數量 。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非洲中部地區對山地大猩猩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和保護 。20世紀70年代這些動物差點滅絕 。此后它們的數量增長至1000多只 。
里奇·伯格(Rich Bergl)是北卡羅來納動物園的靈長類動物學家 。伯格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
“我們很少會想到動物的行為和社會結構如何影響種群的數量,”伯格說道 。他補充說,“但事實證明我們應該考慮這一點,尤其是對于大猩猩這類群居動物 ?!?br />塔拉·斯托因斯基(Tara Stoinski)是這篇新論文的合著者 。她還是非營利組織迪福斯大猩猩基金的主席 。
她表示:“每個人都想知道保護區內能生活多少只大猩猩 。事實證明,在一定程度上這取決于它們如何組織自己的社會活動 。”
斯托因斯基表示,她在盧旺達觀察到,大猩猩的行為在2007年左右開始發生變化 。大約在那個時候,三個大家庭分裂成了許多小家庭 。
大猩猩的數量增加,各個家庭分散在火山國家公園里 。
在研究區域內大約有10個家族 。它們之間打斗次數增加了三倍 。嬰兒死亡數量增加了五倍 。種群數量的增長率下降了一半 。
斯托因斯基表示,在主要領袖銀背大猩猩死亡后,這些大家族可能會“樹倒猢猻散” 。
她說:“這些‘年長的領導者’大猩猩年邁、死亡后,年輕的雄性大猩猩無法維持群體之間的團結 ?!?br />這項研究基于1968年至2017年間盧旺達大約400只大猩猩的數據 。
約翰·羅塞爾為您播報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