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伍德樂夫:昨天是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75周年紀念日,該次爆炸震驚了全世界
杰弗里·布朗:1945年8月6日,當美國在日本廣島引爆原子彈時,戰爭和人類命運就此改變 。記者約翰·赫西在《紐約客》雜志上講述了一則故事:當人們看到(原子彈爆炸)蘑菇云時,世界要過一年才能完全熟知那一天地面上究竟發生了什么 。
萊斯利M.M.布魯姆,《輻射》作者:我們清楚核戰爭的后果是什么,因為約翰·赫西向我們展示了該后果 。
杰弗里·布朗:在她的新書《輻射》中,作者萊斯利·布魯姆探討了赫西是如何寫出該部影響深遠的作品的 。她稱該著作是自那之后塑造了幾代人的最重要的新聞作品之一 。
萊斯利·布魯姆:即使人們(他的讀者)無法理解原子彈的物理原理,他們也肯定會對六個普通人的故事產生共鳴 。
杰弗里·布朗:先是一枚原子彈在廣島爆炸,幾天后又有一枚原子彈炸毀了長崎,致使日本最終投降,美國為來之不易的勝利歡欣鼓舞 。美國政府認為使用這些實驗武器是結束戰爭的必要手段,但是,布盧姆寫道:美國政府掩蓋了原子彈對人類的可怕影響,包括輻射帶來的后遺癥 。
萊斯利M.M.布魯姆:一方面,美國想要展示自身武器的威力,因為他現在擁有一種別人沒有的武器 。然而,另一方面,美國并不想揭露原子彈帶來的真正破壞,它不想揭露這樣一個事實,即原子彈在爆炸之后還會以一種可怕的方式繼續殺人 。
杰弗里·布朗:赫西只有31歲,但他已經是一位資深的戰地記者 。
萊斯利M.M.布魯姆:他見過人性最丑惡的一面 。他認為,在這場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沖突結束之時,人類文明得以幸存的唯一途徑就是重新審視人性 。
杰弗里·布朗:他也是一名作家,他1944年的小說《阿達諾的鐘聲》獲得了普利策小說獎 。赫西與《紐約客》的傳奇編輯哈羅德·羅斯、威廉·肖恩合作,提出用一種小說化的方式來講述那天那六個相遇的人發生的交叉性故事 。
萊斯利M.M.布魯姆:很多關于“原子彈爆炸造成的重大破壞”的報道都是以上帝的視角展現出來的:這就是世界末日,你看到的只是巨大的、翻滾的蘑菇云 。而赫西決定將這種上帝的視角轉變成普通人的視角 。
杰弗里·布朗:主人公包括兩名醫生、兩名神職人員、一名照顧三個孩子的寡婦以及一名年輕的職員 。我們從其著名的第一句話當中便能看到其人性化的寫作風格:日本時間1945年8月6日上午8點15分,當原子彈在廣島上空閃過時,東亞錫公司人事部的一名職員佐佐木敏子女士正坐在工廠辦公室里的座位上側著頭和旁邊的女孩說話 。
萊斯利M.M.布魯姆:她沒有被當場燒死,而是被掉下來的書架差點砸死,她的身上堆滿了書 。當赫西見到她、聽到她的故事時,他發現自己在想:真是太諷刺了,在原子彈爆炸的那一刻生活卻被書所占據,甚至當他還在廣島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會撰寫相關文章 。
杰弗里·布朗:1946年8月31日,該文章占據了整期《紐約客》,它本身也成為了一枚重磅炸彈,占據了世界各地的頭條 。到目前為止,這本書已經賣出了300多萬冊 。布盧姆還講述了很多其它的故事,包括萊斯利格羅夫斯將軍這個令人驚訝的角色,他是曼哈頓計劃的領導人之一,曾試圖隱瞞原子彈爆炸的相關信息,直到后來看到赫西的報道帶來的好處 。幾年后,赫西的主人公之一Tanimoto Kiyoshi以一種怪異的方式出現在《這就是你的生活》的一集里 。
萊斯利M.M.布魯姆:他們不僅翻出了他生活里的一些人,甚至還翻出了曾經轟炸過廣島的其中一架艾諾拉·蓋號轟炸機 。此外還迫使這兩位紳士見面,都是一些比較肉麻的情節 。
杰弗里·布朗:約翰·赫西將他工作所得的部分收入捐給美國紅十字會,并在40年年里從未回到過日本 。他寫了更多的書,后來于1993年去世 。有人認為那篇文章及之后的那本書是導致核武器從此再也未被使用的主要原因 。你怎么看?
萊斯利M.M.布魯姆:約翰·赫西肯定是這么認為的 。我知道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現在的核環境有多危險 ?!对涌茖W家公報》里有一個著名的末日鐘,而現在它指向的時間已經接近午夜(即核災難),這是自20世紀40年代末以來最接近的一次 。約翰·赫西極其擔憂的一點是,到20世紀80年代冷戰再次加速時人們對廣島的記憶已經開始消退,如果說記憶不再是一種威懾,那么它還能起到同樣強大的威懾作用嗎?我覺得直至今日這仍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 。
杰弗里·布朗:這里是PBS新聞一小時,我是杰弗里·布朗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