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開發出具有“觸覺”的電子皮膚
新加坡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可以再造觸覺的“電子皮膚 。”
開發人員希望他們這個發明可以賦予假肢使用者識別不同物體的能力 。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個團隊研發出了這種皮膚設備,其尺寸為1平方厘米 。該系統包含100個小型傳感器,這些傳感器試圖重現紋理、溫度甚至疼痛等 。
研究人員將該設備稱為異步編碼電子皮膚 。他們稱其信息處理速度超過了人類神經系統 。
機器學習方法訓練該設備識別二三十種紋理 。開發人員表示,它識別盲文的正確率甚至能夠達到90% 。
研究小組負責人本杰明·蒂對路透社表示,該系統無需移動就能工作 。“人類需要滑動才能感覺到質感 。但是這種電子皮膚只需要輕輕一按,就能檢測出不同粗糙度的質地 。”
演示表明該設備可以識別出濕軟的球和堅硬的塑料球之間的區別 。
蒂表示:“當你失去觸覺時,你本質上就會變得麻木 。而假肢使用者也將面臨這個問題 。所以通過給他們的假肢設備再造一種人工皮膚,他們就能在握手時感受到溫暖和柔軟 。”
蒂表示,他設計該設備的理念出自于電影《星球大戰》,當其中的角色盧克·天行者失去右手時,取而代之的是機械手 。在這部電影中,這只新的機械手可以像人手一樣感受到觸覺 。
這種人造皮膚技術仍在試驗和開發當中 。但是蒂表示,該系統已經引起了多方關注,尤其是來自醫學界的關注 。
蒂表示,他的團隊已經開發出類似發明,包括能夠在撕裂時自我修復的透明皮膚,以及一種可用于可穿戴設備的發光材料 。
布萊恩·林恩為您播報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