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以"最致命"角度撞擊地球
一項新研究表明,導致幾乎所有恐龍滅亡的小行星以“最致命”角度撞擊了地球 。
科學家認為,這顆小行星在大約6600萬年前撞擊了地球,撞擊地點位于現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附近 。據估計,這次大規模撞擊的威力相當于約100億顆核彈的破壞力 。
這起氣候變化事件導致超過70%的植物和動物消失 。并致所有非鳥類恐龍滅絕 。
然而,對科學家來說仍是謎團的問題是:這起小行星撞擊是否是直接撞擊?這項新研究提供了證據,證明這起撞擊造成了對恐龍來說最嚴重的事故 。
研究人員分析了墨西哥境內一個200公里寬的隕石坑的結構數據,科學家認為那里是小行星撞擊的地點 。他們試圖在計算機上重現小行星撞擊事件 。
近期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的研究結果顯示,這顆小行星以約60度的角度撞擊地球 。
由于這個角度,特別大量的氣候變化氣體會迅速釋放到大氣中 。
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是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加雷斯·柯林斯 。
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對恐龍來說,所發生的事情就是最壞的情況 。”他補充表示,氣體釋放到大氣中引發了一系列事件,導致恐龍永久消失 。
柯林斯表示,這次釋放“可能因小行星以最致命角度撞擊地球而惡化” 。他補充說,如果這顆小行星正面或以較低角度撞擊地球,釋放到大氣中的物質就會減少 。
科學家認為,大量氣體和化學物質釋放到大氣中導致了一段極冷的時期,這也被稱為“核冬天” 。這是因為大量硫粒子留在空氣中,從而阻擋了太陽的熱量 。據悉,小行星撞擊還引發了大規模野火、地震、海浪或海嘯 。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模型是首個重現整個事件的模型,即從初始撞擊到形成最終的隕石坑 。
研究結果似乎駁斥了一個長期存在的理論,即這顆小行星是從東南方向朝地球移動的 。科學家表示,根據隕石坑結構進行的重現顯示,小行星來自西南方向 。
這項研究將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隕石坑的形成方式 。例如,該模型表明,在隕石坑最終形成過程中,巖石會“反彈”以填充在隕石坑下面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結果表明,大型隕石坑可以在瞬間或幾分鐘內形成 。
科學家仍對一些生命在小行星撞擊事件中幸存下來的方式存有疑問 。加雷斯·柯林斯表示,這項新研究明確表明,這次撞擊造成了“對恐龍來說非常糟糕的一天” 。他補充說:“更加引人注目的是,生命存活和恢復的速度和以前一樣迅速 。”
布萊恩·林恩報道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