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莉森·斯圖爾特:我臺《新聞一小時》的“學生報告實驗室”著力探索典型人物,作為“新標簽”系列的部分內(nèi)容
耶書亞,學生:我每次聽到“典型”這個詞兒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詞沒有褒義的感覺 。每次聽到,我都覺得不太舒服 。我不會根據(jù)一個人的樣貌來對一個人妄下結論,所以在遇到一個人的時候,不會對這個人妄下結論 。就像別人認識我那樣 。
阿洛尼,學生:很多人都認為,因為我不是白種人,所以我做不到白種女性能做到的事情,比如上大學、從大學畢業(yè)、獲得PHD、完成高中、擁有自己的事業(yè) 。
布萊恩,學生:無論我什么時候去體育館,大家的反應都是,作為一個亞洲人,你練的還不錯嘛 。類似這種不起眼的語言真地會影響到我們的世界觀 。
拉杰,學生:在一所幾乎都是美國人的學校里讀書,作為一個印度人,我面臨著許多的挑戰(zhàn) 。很多人都會想當然地對我有一些想法,比如我一定很聰明,我一定想當醫(yī)生,或者我一定會玩兒象棋,但我覺得僅憑膚色并不能對我下定義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透過一個人的膚色去了解內(nèi)在 。
凱撒,學生:(以下內(nèi)容由西班牙語翻譯而來)有一些人就是會在看到你之后就覺得你是西班牙裔、團伙成員或者做了什么壞事 。可能還會覺得你吸毒之類的 。但事實根本不是這樣 。因為如果不夠真正了解一個人的話,就不能根據(jù)他們來自于哪里而妄下結論 。
悉尼,學生:我是混血兒 。有些人覺得我應該是異域的 。但我只是美國人而已,我在美國出生,我喜歡的方式跟其他人相同 。
阿里安娜,學生:很多人認為,我是非裔美籍人,所以我一定不聰明 。人們會想當然地認為我考試得不到A,會認為我不做作業(yè)、不上難度高的課,但實際上我一直在追求卓越 。
肖恩,學生:我第一次遇到一個人的時候,我只會談及他們從哪里來之類的,而不會想當然地認為他們從哪里來 。因為通常情況下,慢慢了解一個人要好過想當然地認為 。
詹尼弗,學生:我覺得在別人身上加標簽是好事,我自己也得到過很多標簽,所以我不想施加給別人 。很多人會認為:啊,她是西班牙裔,所以她沒有未來,不是嗎?她什么都做不了的 。我就是被這樣貼標簽的那類人 。但我根本不是他們說的那樣 。我很在意自己的學業(yè),我希望獲得教育和未來 。
特拉,學生:每次別人看我的時候,他們都會一幅“她的亞洲人”的樣子 。比如,她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或者她所有的課外活動也都是學習 。我喜歡滑冰,這是我的精神支柱,因為我需要某種方式來靜下來,或者說減壓 。
琪亞,學生:我也遇到別人把我列為典型的時候,我處理的方式就是一笑置之然后走開 。典型的標簽不能成就你,但你可以成就自己 。
安吉,學生:你應該接受自己、愛自己,因為我們都是人 。我們都很美,都有權利獲得發(fā)聲的機會 。你的膚色或者種族不應該定義你的個性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