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
“當這個小型探測器登陸時,它的目標原本是能在火星上移動1100碼并生存90天 。”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簡稱NASA)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說 。
“而在14年后,探測器行駛了28英里 。今天我們要慶祝這項任務的終結 。”
2019年2月13日,布里登斯廷在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表了講話 。外界認為這一媒體活動正式標志著“機遇號”火星探測器任務的結束 。去年6月,一場嚴重的沙塵暴遮蔽了“機遇號”探測器的太陽能板,此后探測器一直處于安靜狀態 。只有約常量四十分之一的太陽輻射穿過太陽能板為探測器提供動力 。那之后探測器一直沒有反應 。
“‘機遇號'非常靠近火星赤道,因此有許多太陽能 。”
2006年3月,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家史蒂文·斯奎爾斯在與《科學美國人》對話時說到 。他是“火星探險車項目”科學載荷的首席研究員,該項目中的“勇氣號”和“機遇號”兩個探測器更廣為人知 。2004年1月,它們相隔三周分別著陸火星 。
“勇氣號”探測器距離火星赤道遠得多,它在2010年就已經停止向NASA報告信息 。但是“機遇號”探測器就像“勁量電池兔子”一樣,一直在工作 。在此過程中,它發現了火星曾存在水的大量證據 。
早在2006年,斯奎爾斯就做出了這一自信的、我們現在知道是正確的評估:“我認為‘機遇號'能持續很長時間 。”
謝謝大家收聽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 。我是史蒂夫·米爾斯基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