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說,我對生日祝福感到非常高興。非常友好、熱情,他們是好朋友。”
伊莎白·柯魯克感謝她的家人、學生和朋友來到北京為她慶祝103歲的生日。她現年104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見證人,她還記得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京的歷史性時刻。
“我們在街上四處張望,人潮涌動,很多學生都拿著三角紅旗。他們揮舞著紅旗,然后軍隊沿街走來,然后騎兵也來了,這非常令人興奮。這是我見過的最令人高興的場景。”
伊莎白的父母是一對傳教士夫婦,她于1915年在成都出生,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成都度過,之后她赴加拿大接受高等教育。20世紀40年代,這位人類學家和她的丈夫回到中國。夫妻二人前往共產黨根據地河北省十里店村,當時那里正在進行大規(guī)模的土地改革運動。
伊莎白表示,她相信革命運動將重塑貧困農村地區(qū)的未來。她決定留在那里進行農村研究的田野調查,這些研究資料之后成為了生動描述農村家庭真實生活的寶貴文件,記錄了廣大農村地區(qū)發(fā)生的戲劇性變化。
“土地改革顯然將改變中國歷史的整個未來,因為它將擺脫中國的封建制度,擺脫舊的行為方式。因為他們讓勞動人民和農民做主人,而不是走上老路。”
這對夫婦寫了一本書,名為《十里店――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該書于1959年在倫敦出版,20年后在紐約出版。這本書向世界其他地方介紹了中國開展的史無前例的社會改革。
“我研究土地改革的原因之一是為了能寫這本書,以此來幫助印第安人和其他殖民地人民學習中國的經驗。”
伊莎白完成田野調查并準備離開中國時,她收到了著名陸軍參謀長兼軍事學院校長葉劍英的信。這封信令這對夫婦感到驚訝,并以他們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那是圣誕節(jié)前后。王炳南來找我們,希望我們能留下來,因為中國將在不久之后贏得解放戰(zhàn)爭,并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成立外交部,外交官需要能夠講英語并很好地掌握英語。”
伊莎白和丈夫決定留下來,二人在河北省一所外國學習學校任教,該學校后來成為中國頂尖的外國語大學之一。他們的教學熱情持續(xù)了數十年,培養(yǎng)了許多具有外語專業(yè)知識的年輕人才。1974年,伊莎白回到加拿大探望父母,她的許多朋友和同事認為她會在自已的家鄉(xiāng)定居。但令所有人驚訝的是,伊莎白在加拿大短暫停留后就回到了中國。
“我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所校園度過。北外這里有我們的朋友,有包括外國友人在內的密友。我們這里的朋友在一起已經有30多年了。我們是最親密的朋友,我們都在北京生活。還有我們的中國朋友、我們的教師伙伴,我們最關心的人大多數都在北京。中國是第一故鄉(xiāng)。加拿大是第二故鄉(xiāng)。”
從那時起,伊莎白就一直留在中國,并將余生致力于教學和教育改革事業(yè)。她努力將她所在的語言類大學轉變成一所多學科大學。前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胡文仲是她的杰出學生之一,同時也是她的密友,與她一起推動了教育改革。胡文仲表示,老師那勇于逆勢而有所作為的勇氣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們在教學方面有自已獨立的觀點。在推進改革方面,他們真的很勇敢。他們有大膽的想法,不畏艱險地做出改變。他們從不隱藏意見,也毫不猶豫地將自已的言論付諸實踐,不會人云亦云。我們成為朋友已經超過50年了。對我來說,他們是偉大的老師、朋友和榜樣。他們影響了我的整個人生。”
伊莎白和其他友誼勛章獲得者不僅見證了中國命運的轉變,也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貢獻了自已的熱情、愛心和專業(yè)知識,贏得了公眾的廣泛贊譽和國家的最高榮譽。
CRI新聞,郭彥(音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