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襲擊致恐龍滅絕的說法添加新證據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了小行星襲擊地球那天致恐龍滅絕的新證據 。
科學家認為,一顆小行星在約6500萬年前襲擊了地球,遇襲地位于今天的墨西哥尤坦半島附近 。
據估計,這顆巨型小行星的撞擊威力相當于100億顆核彈 。美國太空機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簡稱NASA)估計,這次撞擊產生了一個180千米寬、900米深的巨坑 。
人們認為這起事件引發了大規模山火、地震和海浪波或海嘯 。同時,這起事件還使化學物質被釋放到大氣層,由此引發的嚴重降溫導致許多生物受到傷害 。
科學家認為這起氣候變化事件導致超過70%的動植物滅絕 。除此之外,這起事件還致非鳥類恐龍滅絕 。
撞擊坑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才被發現,一個探索石油的小組最先在海底發現了這個巨坑 。小行星導致恐龍滅絕這一說法最先由兩名美國科學家在1980年提出 。
研究人員利用多年來從尤坦半島沿岸收集的材料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使大多數科學家一致認為,一顆小行星襲擊了這一地區 。2016年,一個小組前往該地區鉆入巨坑下面的土地,以提取巖石樣本 。
該團隊的其中一名負責人是肖恩·古利克,他是得克薩斯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教授 。他還領導了一項新研究,研究人員稱這項研究為小行星導致毀滅這一說法提供了更多證據和詳細信息 。
這項新研究對超過130米的巖石進行了檢查,據悉這是在小行星撞擊后數小時內堆積形成的 。這項研究結果于近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古利克在聲明中表示,“這是我們可以從襲擊地收集的延伸記錄 。它告訴了我們目擊地點的沖擊過程 。”他補充說,巖石記錄提供了小行星襲擊之后那段時間的“最詳細信息” 。
研究人員指出,這是地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物質堆積之一 。這些物質和地層巖石提供的證據說明了那起事件之后的環境變化 。
該團隊在檢查巖石后發現,撞擊發生后巨坑里堆積的大多數物質是撞擊發生地產生的 。這包括爆炸后被汽化的物質 。一些物質由從墨西哥灣附近回流到巨坑中的海水所攜帶 。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燃燒過的物質、硫磺和灰塵等證據 。他們認為這些物質遭到汽化后進入了大氣層 。他們表示,這些物質阻擋了太陽的熱量并導致地球降溫 。
該團隊還發現了一種物質,他們認為這種物質來自砂層或以上林地的真菌分解 。這同時表明,樹木和植物被翻騰的海水卷入了巨坑中,而這很可能是巨浪或海嘯引發的 。
肖恩·古利克表示,這一證據表明,一起大熱爆炸后發生了持續一段時間的激冷,導致恐龍滅絕 。他說,“我們先炸了它們,隨后又冰凍了它們 。”
古利克表示,這項研究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證明恐龍并不是死于小行星撞擊 。相反,研究表明恐龍沒能在撞擊引發的氣候狀況下存活 。
古利克表示,“真正的兇手肯定是大氣 。只有大氣效應才能導致這種全球性大規模滅絕事件 。”
布萊恩·林恩報道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