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最危險的時刻并不在手術室中
一項新研究表明,對大多數住院患者來說,最致命的時刻并不是在手術室中的時間。相反,最致命的時刻是患者住院和出院后的康復期。
研究人員查看了4萬余名年齡在45歲及以上患者的醫療記錄。這些記錄涵蓋14個國家的28所醫院。醫生對每名患者都進行了手術,但所有手術都與心臟無關。
研究人員查找了在手術后30天內出現健康問題或死亡的患者。
共有5人在手術期間死亡。這在所有患者的占比不到1%。還有500名患者在住院期間死亡,這一數字的占比為70%。其余210名患者在出院回家后死亡,占比為29%。
近半數死亡案例與大出血、心臟損傷和血液感染這三個問題的其中之一有關。
P.J. 德弗羅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工作,他也是這項研究報告的首席作者。這份報告發表在《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上。
德弗羅寫道,研究表明很少有患者在手術室死亡。他補充說,“有必要關注術后護理以及過渡到家庭環境的護理,以改善結果。”上述評論是他發給路透社的郵件中的部分內容。
全球每年有1億名45歲以上(含45歲)患者接受與心臟疾病無關的手術。
研究人員指出,近年來,技術進步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使這類手術更加安全、創傷更少。然而,患者入院時的病情更加嚴重,出院回家后的護理需求也很復雜。
在這項研究中,約一半患者患有高血壓。五分之一的患者患有糖尿病,13%的患者有心臟疾病。
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入院只是為了進行低風險治療,并不是為了緊急手術。
在術后30天內死亡的風險方面,手術后出現大出血的患者比未出現這一并發癥的患者高出兩倍。另外,出現心臟損傷的患者的死亡風險也要高出兩倍。
這項研究并非旨在確定哪些并發癥會導致死亡的對照實驗。
巴納比·查爾斯·里弗斯任職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他在電郵中對路透社表示,炎癥可能與導致死亡的主要健康問題存在關聯。他指出,“手術會引發全身炎癥反應。這可能導致單個或多個器官衰竭,從而導致死亡。”
P.J. 德弗羅表示,患者可能也沒有意識到他們在術后停止服用止疼藥時出現了問題。
研究人員呼吁對術后住院患者病情監測的改進方法開展更多研究。他們表示,這些方法可以幫助確定降低術后死亡風險的方式。
喬納森·埃文斯報道。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