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庭是是惠州其中一名與海納農業有限公司合作的農戶,在種植季節之間在稻田里養魚。目前他在40公頃土地里養了約30萬尾魚。
李偉庭說,養魚的資金全部由公司承擔,自己每個月能拿5000元的底薪。此外公司還會把養魚利潤的20%分給他。
他在與海納農業合作之前,自己也種過地,辛苦不說還掙不到錢,現在生活有了保障,家里還買了車。
李偉庭說,成功源于公司的現代化管理模式。
“他現在這樣的管理模式我是比較喜歡,因為他這個田是不會空下來的,沒有清閑的時候,稻谷割完,我們就放水,魚就在那個田里面。冬天的時候,秋收完了,還是水,還是魚。”
這一現代化種養模式將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不僅具有經濟效益;還改善了農場環境的可持續性。
在種養基地的農田里,除了水稻,還有魚、鴨、蛙、鱉等養殖生物,水稻為動物提供了豐富的天然餌料和良好的棲息條件,而這些動物既能清除稻田中的雜草和害蟲,其排泄物還能增加稻田肥力。
除了稻田養殖,基地還種有成片的番石榴,番石榴樹下也有成群結隊歡叫著覓食的鴨、鵝。
鐘振芳是海納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他說,相比之前單一的種植模式,這種新的種植模式將收益提高了一倍還不止。
“稻田原來是要高產,現在我們一般控制在350公斤以內,稻谷現在收購價是6塊錢一公斤,按一年兩季計算就是700公斤,這是我們水稻的收益。那我們養的收益就高了,黃花魚那塊一年可以三造,稻田一畝(三造合計)可以養200斤,現在收購價市場上不低于40塊每公斤。我們稻田里還有果,這樣加起來大概就是1萬塊錢。”
海納農業長期與國內多所農業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在2017年還成立了自己的科研機構。
陸華忠是廣東農業科學院院長。他也是海納農業專家團隊的主要成員。
“現代農業產業園講究一二三產業融合,一產就是種植,按照有機稻生產模式,按照高效生產方式種植。這個技術在我們的幫助下海納公司基本掌握了。二產是加工,水稻加工成稻米以外,其它的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這塊兒就是我們幫他開發的。三產方面,他們把‘農旅結合’,把稻田變成了公園。”
海納農業有限公司于2017年11月將旅游業納入其商業模式。至今接待游客達30萬人次。
廣東省計劃用三年時間在全省創建15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目標是引領農業向更高質量發展。目前已完成了100個省級產業園的申報認定工作。
CRI新聞,王龍妍(音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