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的唐運昌是都安瑤族自治縣地蘇鎮的一個農民。三年前,唐運昌家卻遭受了一連串的病痛打擊,幾場手術下來,這個五口之家已一貧如洗。
“我的一個孫子得了地中海貧血,后來我老婆又得了腎衰竭,我們的錢全用來治病和做手術了。”
國家開展精準扶貧以來,當地政府動員他通過發展養牛來增加收入。
“一頭(貸來的)牛是五六千塊錢,現在我養了一年養大了我賣出去大概能賣一萬多塊錢,我這不就賺錢了。我算成本,每頭(小)牛大概五六千元,我現在貸了十頭牛,我自己有兩頭,總共是十二頭。”
唐運昌說,他還不用擔心自己的牛賣不了好價錢,因為這些牛就是由當地一家名為廣西嘉豪實業有限公司所提供的,養成后他們負責回收。
廣西嘉豪的代表韋干流表示,公司也能從中獲利。
“我們把一頭牛身上的所有部位,全部按部位進行分割,一頭牛我們大概可以分出130多個產品,我們按照不同部位不同價格來銷售。所以的話,回收的成品牛我們回收的價格是一頭1萬5千元,但是我們通過深加工銷售可以達到3萬元。”
目前當地已經建成三萬個頭種牛基地和200家養牛合作社,年飼養量達15萬頭。
從2016年—2018年的三年間,當地共有近8.2萬人實現脫貧,43個貧困村脫貧摘帽。
CRI新聞,肖毅(音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