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數據顯示,過去70年來,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秦耕是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婦幼健康司司長。他表示,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同時嬰兒死亡率下降。
“新中國成立前,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缺醫少藥,嬰兒死亡率高達20%,人均預期壽命僅有35歲。2018年全國嬰兒死亡率下降到0.6%,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全國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18.3/10萬。”
秦耕還談到了過去幾十年中國在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方面取得的成就。
“我們高度重視兒童健康,治病更重要在于防病。防有幾個措施,健康教育是一種防,即告訴孩子要如何保持健康;還有一種防是疫苗接種,也就是兒童免疫規劃。現在我們(為每個孩子)提供疫苗(接種)14苗,防15種病。我們現在5歲以下兒童的乙肝病毒攜帶率已經控制在1%以內,這是我們預防接種的成效。”
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底,中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近100萬個,而1949年有約3600家。2018年底,衛生技術人員達到950萬人。
傅華是復旦大學的教授。
“從我們中國來講,在衛生系統的改革建設里面,我們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加強了基層衛生服務,也就是社區衛生服務。那么現在老百姓的醫保基本覆蓋了95%以上,這個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所倡導的全民健康覆蓋的一個很重要的措施,中國在這方面也是做得非常好的。”
中國已經建立覆蓋全國的免疫規劃監測管理體系。
近年來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
周子君是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教授。
“我們國家實行計劃免疫,這個在很大程度上是能保證這個人群特別是兒童不得這種烈性傳染病,我們說以前明確的像病毒性感染這種傳染病,死亡率很高的。現在通過疫苗這種防護以后,發病率降低,死亡率就降低了。”
然而,專家呼吁公眾更多地關注慢性疾病問題,比如肥胖癥和心血管疾病,這些疾病現在被認為是公眾健康面臨的最大威脅。醫生表示,避免這些疾病的最佳方法是吃得好和鍛煉身體。
CRI新聞,關浩(音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