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末,中國就業人員增加到7.76億,占總人口數一半以上;其中第二產業就業占比為27.6%,服務業占比為46%。
失業率方面,2018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9%,遠低于政府5.5%的年度目標。下面來說明一下背景,新中國成立之初也就是1949年底,中國城鎮失業率高達23.6%。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認為,就業是人民生活的基礎。
“十幾億人口的就業不僅對中國的經濟繁榮,對于全球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貢獻。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的進行,就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和改善。大量的農村數以億計的富余勞動力在不斷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中國已經初步完成了工業化進程,現在朝著第三產業、服務業化堅定地邁進。”
中國經濟在過去七十年中加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8.1%。
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0萬億美元,約合13萬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16%。這與1952年的國家經濟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2018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超過9700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王軍表示,經濟增長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
“過去我們可能有一些經驗,比如說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可能會帶來800萬或者900萬的就業,近年來,我們已經可以用較低的經濟增速帶來同樣的就業規模。這實際上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中國一方面經濟總量在增長,另一方面經濟結構也在不斷優化。”
中國城鎮新增就業連續6年每年超過1300萬人。服務業正在吸收越來越多的勞動力,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去年,數字經濟提供了1.91億個就業崗位,占總就業人數的四分之一。
常凱是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勞動關系研究所所長。
“電子商務市場正在中國創造大量新的就業機會。而且這方面的就業人員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的數量也是最突出的。新的就業方式對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起到積極作用。”
由于中國持續努力鼓勵大規模創業和創新,新注冊企業同比增長10%,2018年新建公司達670萬家。
CRI新聞,商毅(音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