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伍德拉夫:本周末,巴黎等多個法國城市的抗議者們紛紛走上街頭,質問各億萬富翁和政府可以在巴黎圣母院發生大火后第一時間趕去救援,卻無視無數法國的平民老百姓還過著捉襟見肘的日子
。收入不平等只是巴黎圣母院大火后愈演愈烈的一個問題 。史蒂芬·格爾森是《從法國看世界:不同的全球史》的英語編輯 。在今晚的《我之拙見》中,巴黎圣母院遭遇的這場大火應該促使我們審視人類造成的其他危機 。史蒂芬·格爾森,紐約大學法國研究學院:在剛剛過去的周一里,我兒子給我發來一條信息,寫著:巴黎圣母院
。我那時還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于是他又發了一條信息:巴黎圣母院著火了,火勢很大 。我隨機打開電視,看到了火災的景象,看到塔尖坍塌,看到屋頂墜落 。我看到巴黎民眾和其他民眾沿著塞納河哭嚎的場景 。有那么一晃的時間,我想到了法國歷史上的一些時刻,也與巴黎圣母院有關,即1287年 。那時候,建造巴黎圣母院的工匠們走遍歐洲各地,彰顯自己在石器方面的雕琢經驗 。我還想到了1944年8月,戴高樂在巴黎圣母院內遭遇狙擊手的猛烈攻擊 。歷史學家在這樣的時刻會做這樣的事——我們會回顧過去 。但那一晚,我還想到了現在和未來 。我們感到十分震驚,因為巴黎圣母院的存在以讓人難受的方式提醒著我們這個時代的脆弱,因為這是一個氣候變暖不斷加劇的時代,一個許多人無家可歸的時代,一個不提永遠的時代 。巴黎圣母院不是一直與我們同在嗎?巴黎圣母院不是一直堅挺地屹立嗎?它高聳入云霄,好似我們的守衛 。它的塔尖也在鼓舞我們志存高遠 。這樣的建筑物是人類共同的遺產 。這個神話版的教堂是永垂不朽、不可毀滅的
。我們也是永垂不朽、不可毀滅的 。但事實并非如此,你看啊,巴黎圣母院處在火海之中,塔尖也在崩塌 。屋頂也在毀壞,如果上升到全人類的意義上,那就是屬于全人類的屋頂在坍塌 。一個世紀前,也就是1919年,作家保爾·瓦雷里就曾反思過科學在一戰期間造成的大規模毀壞 。他寫道,我們人類文明現在終于知道自己并非不朽 。瓦雷里告訴我們:人類文明會因不當行為而墜入萬劫不復 。他的警示不只是歷史而已,曾經的他就預見了巴黎圣母院的大火 。雖然我們都知道巴黎圣母院正在重建之中,但我們能感受到更深切的東西 。這是不是在警示我們:會不會有某種災難或者大火會讓一切消失,甚至是人類文明?有一個理論說:災難可以改變現狀 。在打破了常態后,在經歷了失敗后,他們可以更加穩固 。以巴黎圣母院大火為例,大家對環境破壞和被迫遷徙有了共同的響應 。我們經歷了共同的災難、震驚、悲痛、感同身受,我們沉浸于當下,這樣的經歷讓我們為共同的美好而一起努力 。我以前對這個理論是感到懷疑的,但我們在看到巴黎圣母院大火時、在看到一個小世界灼燒時確實有這樣的共情 。那么,這樣的共情是否能讓我們避免今后出現破壞事件,是否能讓我們同心協力,為有所不同的未來而努力,不只是為了巴黎圣母院,也為人類文明而努力?巴黎圣母院著火了,火勢很大 。在我閱讀兒子的信息時,我也希望這一次真的會有所不同 。朱迪·伍德拉夫:讓我們感謝法國歷史學家史蒂芬·格爾森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