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
2017年9月7日晚7點30分左右,颶風“厄瑪”抵達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到第二天早上,該群島附近的“藍山”社區已完全消失 。在南凱科斯島,75%的屋頂徹底被毀 。兩周之后,颶風“瑪麗亞”緊隨“厄瑪”的毀滅性腳步而來 。
而在這兩起颶風來襲的前兩天,哈佛大學的生物學家科林·多尼克恰巧就在該島上 。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是幾種特有品種蜥蜴的家園,這些蜥蜴只有那里才有 。我們對其中一種被稱為安樂蜥屬的的特克斯和凱科斯變色龍尤為感興趣 。”
在兩場颶風之前進行的首次考察的任務是測定蜥蜴數量,以期待實施一項消滅島上入侵老鼠的計劃——這些老鼠對蜥蜴構成威脅 。這項工作包括對捕獲的老鼠進行詳細測量,然后再將它們放生 。
研究人員本打算幾年后,也就是在老鼠滅絕之后,再回到島上對蜥蜴進行重新評估 。但是這個計劃改變了 。
“在兩次颶風過后,我們意識到自己獲得了測試這個問題的偶然機會:颶風是否能充當對其路徑上的野生種群進行自然選擇的代理人?這個問題此前從未被提出過,因為颶風相當難以預測,我們只是碰巧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了這些基線數據 。”
這就是他和團隊在首次造訪6周后便回到了那個群島的原因 。
他們原本以為那些四肢較長、趾墊更大的蜥蜴能更好地附著在樹上,因而更有可能在風暴中存活下來 。他們的想法基本上是對的 。前肢更長、趾墊更大確實有幫助 。但實際上,后肢較短更有利 。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為了弄清楚這些反直覺的發現,研究人員在酒店房間里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們圍捕了一些蜥蜴,給它們一根棲木,然后用鼓風機模擬強風的效果 。他們鋪設了一張網,用來接住沒抓住棲木的蜥蜴 。
當人造風吹來時,蜥蜴會移動位置,因此棲木承受了大部分氣流 。但蜥蜴的后肢會伸出來——如果后肢會伸得過遠,就會起到帆的作用 。
“最后,風會把它們的后肢從棲木上吹下去,蜥蜴只能用兩條前腿抓住棲木 。隨著風速越來越大,它們只能一直這樣在棲木上堅持著,直到它們被吹下來落到網里為止 。”
因此,較短的后肢提供了生存優勢 。這種特征可能會傳給下一代蜥蜴 。
謝謝大家收聽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 。我是杰森·古德曼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