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
人類對其他動物的行為有著超乎尋常的影響 。我們長時間以來都在追捕動物 。最近,我們破壞動物的棲息地來建造房屋和咖啡館,并修建從房屋通往咖啡館的公路 。但是我們的一些影響則要微妙得多 。
“我和我的合作者在我們的一些數據中發現了一種驚人的模式,這些數據來自坦桑尼亞、加拿大、尼泊爾等遙遠的地方 。我們發現,我們研究的動物在人類周圍生存時,似乎在晚上更為活躍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野生動物生態學家凱特琳·蓋納說到 。
為了弄清動物是否真的改變了它們的作息時間表,蓋納和團隊收集了來自六大洲62種哺乳動物的141項研究 。他們發現,世界各地在人類周圍生活的哺乳動物已經選定了一種新的生存戰略:它們養成了在晚上活動的習慣,而那時我們大多數人已經舒服地鉆進被窩睡覺了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
舉例來說,一種通常喜歡將晝夜活動時間平分的動物,現在將活動時間的三分之二安排在夜間 。
我們特定的人類行為似乎沒有多大影響:
“這項研究中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在不同類型的人類干擾中,動物轉變為夜間活動這一趨勢的一致性非常高 。我們本以為動物會變得更敏銳,也許會對捕獵這樣的活動反應更強烈,因為那是會對其構成威脅的活動 。但我們發現,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捕獵,甚至是徒步穿越自然保護區,所有這些人類活動所引發的野生動物的反應,都表明它們在我們人類周圍時一直在謹慎行事 。”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反應是件好事 。“上夜班”使動物可以更安全地在同一空間與我們共存 。但是目前還不清楚的是,動物在調整作息時間時是否會經歷長期的生理變化,因為許多動物不能簡單地靠避開人類而獲得安全 。而這些變化可能對更廣泛生態社區和食物網絡產生的影響也不明朗 。
“即使我們認為自己沒有在戶外留下痕跡,但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會產生相當持久的后果 。”
謝謝大家收聽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 。我是杰森·古德曼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