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伊莎白·柯魯克的家人、以前的學生、老朋友等100多人周六齊聚北京外國語大學,共同慶祝她103歲的生日。
“我想說,很高興能有這么多人來慶祝我的生日。他們都很友善熱情,都是我的好朋友。”
伊莎白·柯魯克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她的父母是加拿大的傳教士。
她一開始是衛理公會加拿大基督徒,但后來在1942年加入共產黨。
過去的幾十年里,她一直在鄉村生活和工作,從事的事業從教育到人類學。
外國專家局局長張建國也出席了伊莎白的生日會,并且帶來了中國政府的特別禮物——“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獎項,以此表彰她做出的貢獻。
周六的生日會上,一部關于伊莎白一生的紀錄片也首次放映。這是一部在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頂拍攝的紀錄片,這里正是她出生長大的地方。
彭州市副市長龔昌華表示,他和同事們被伊莎白的事跡深深打動,決定拍攝一部關于她一生的紀錄片。
“一開始我們非常好奇為什么一個外國人會選擇在我們這樣一個小城市生活,所以我們來到北京,拜訪伊莎白以了解她的故事, 這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沒想到像白鹿鎮這樣的地方能夠對她的一生產生這么大的影響。我們應該通過紀錄片的形式讓更多人知道她的故事。”
他還補充說,自已也登上了伊莎白以前住過的那座山,她作為人類學家,在那里記錄了人們起居生活的點點滴滴。
傅涵是這部紀錄片的導演,也是伊莎白的十年老友。她說自已是在伊莎白一次意外摔倒之后決定制作這部紀錄片的。
“我跟伊莎白奶奶的友誼已經很長時間了,近十年的友誼,這么多年她身體一直很好。然而去年夏天她意外摔倒,頭部受傷縫了5針。從那以后,我發現她說話変慢了,記憶力也下降了。我認為我有責任拍攝一部紀錄片來講述她的一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伊莎白和她的丈夫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該大學當時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這里也被稱為“外交官的搖籃”。伊莎白于1980年退休。
今年早些時候,“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獎在深圳頒發。共有40名外國專家獲此殊榮。
CRI新聞,黃閱(音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