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
對大多數生物來說,如果它們的體型比常規小,那它們則能更好地在大城市生存 。但其他少數生物,則是體型越大越能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 。這一結論來自一項涵蓋700多種無脊椎動物的研究,該研究將比利時北部地區各種棲息地的無脊椎動物分成10個不同的分類組 。
歐洲生態學家對動物如何適應城市化的方式很感興趣 。因此,他們在城市和農村設置了各種各樣的捕捉器,并測量了超過95000只個體生物的體型 。
他們測量了蝴蝶、甲殼蟲、象鼻蟲、地蜘蛛、織網蜘蛛、飛蛾和蚱蜢的體型 。他們還測試了少量不太知名的無脊椎動物,比如一組微小的蝦狀介形亞綱動物,以及一組被稱為水蚤的水生甲殼類動物 。
平均而言,城市生物群內的個體體型比鄉村要小 。城市并不是導致動物進化成更小個體的原因,至少不一定是 。這項研究發現,體型已較小的動物似乎更適應城市生活 。研究人員認為這與“城市熱島效應”有關 。在較溫暖地區,動物在日常生活中會消耗更多能量,而城市往往比自然地區的溫度要高 。較小的體型能彌補這種熱效應 。
但在有些分類組中,在城市生活的動物實際上比在鄉村生活的體型要大 。
“在蝴蝶、飛蛾和蚱蜢這3個組中,我們確實看到了完全顛倒的模式,在我們測試的10個組中,只有這3個組既是大型物種也是最具流動性的物種 。”
魯汶天主教大學的生態學家托馬斯·麥克斯說到 。
這些是需要廣闊空間的動物,而有時城市缺乏廣闊空間,城市的道路和住宅區很容易割裂自然棲息地 。體型較大的動物在棲息地斑塊之間遷移時,比其體型小的親戚要容易得多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作為人類,我們已經成為了城市生物 。可以說,城市是我們的新棲息地 。而100年前并不是這樣 。當時只有極少數人居住在城市 。但是城市化的進程非常快 。現在人類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而且這一數字只會繼續增加 。”
人類是野生動物的一部分,即便在城市中也是如此 。我們也需要大量的其他動物,包括那些我們可能并不經常想到的動物,比如飛蛾和蜘蛛,我們需要它們在城市里繁衍興盛 。了解動物適應或不適應今天的城市地區,有助于我們未來建設更好、對野生動物更友好的城市 。
謝謝大家收聽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 。我是杰森·古德曼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