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伍德拉夫:《牛津字典》命名“有毒的”為年度詞匯
。這個詞的在線搜索次數上升了45% 。所以,《牛津字典》選擇這個詞來“反映社會思潮以及過去這一年人們關注的焦點 。”雖然有這樣的大背景,但詩人艾達·利蒙認為,還有一個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她在詩歌中分享了自己關于極端希望的《我之拙見》 。艾達·利蒙,詩人:近來,我們所做的似乎只有閱讀和寫作,或者要我來說,就是寫和發
。有些人瘋狂沉迷于分享經過美化的桃子貝里尼和自制玉米肉湯的圖片 。但大多數時候,我們一直堅持不懈分享的,似乎是我們的憤怒 。我并不是說憤怒毫無用處、很不健康或者沒有必要,我只是想說自己看到的一點:與此同時,新聞和電視上到處都是誹謗和痛斥的內容,人們越來越多的訴諸于詩歌 。在語言只被用來作為工具的今天,詩歌可以提醒我們語言也可以用來感受精妙、奧秘甚至是極端的希望 。在詩歌里,悲傷與優雅可以共存,憤怒可以成為仔細審視的主題,而不只是被消費的對象 。正如特朗斯·海耶斯《我的過去和未來刺客的美國十四行詩》中一段話所寫的那樣 。我們的國家,每天總會發生一些事情 。有人在祈禱,有人成為被狩獵的對象 。也正如何塞·奧利瓦雷茲在詩歌中探索自己憤怒可能引發的危險,那首詩歌的名字是《我變成了金剛》 。我知道我的憤怒是毒藥 。我知道這憤怒會先將我湮滅 。但我還是喜歡這憤怒,并助長其燃燒 。詩歌不是拍拍腦袋就能提供解決方案的地方,而是我們可以承認自己沒有察覺的情緒、專屬于自己的絕望,并傳播美的地方 。在我自己的作品中,我總是會盡力貼近于真正的問題,比如我的詩歌《隕落的星》 。看,我們也是可以引人注意的,我們已經歷練了這么久,走到了今天 。如果我想活得更久,會發生什么呢?我認為人們會閱讀更多的詩歌,因為我們不相信誹謗,不相信拍拍腦袋就能給出的答案,不相信只有一槍孤憤的論斷 。詩歌是通過其特殊性和同理心來產生共鳴的 。詩歌所講述的復雜概念就是做人是怎樣的體驗 。而我們現在更需要的是一個機會,一個充分認識到憤怒和人性的機會 。朱迪·伍德拉夫:感謝您的分享,艾達·利蒙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