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伍德拉夫:我們都聽說過種族定性,但口音定性呢?哥倫比亞大學西班牙語研究院副院長埃爾南·迪亞斯推出首部小說作品,并獲普利策獎提名
。這些自然是他的成就,但還有一些東西,讓他與眾不同 。就在今晚《管見所及》欄目 。埃爾南·迪亞斯,作者,《遠方》:我在紐約的一所大學工作,這里有很多留學生
。前幾天我在校園里閑逛,看到有不少廣告傳單,上面寫著要減輕口音甚至消除口音,對此我感到非常困惑 。我出生在阿根廷,成長于瑞典,又在美國度過了我的一生,在某種程度上,我所說的每種語言中,都夾雜著外國口音 。我講西班牙語有口音,以至于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出租車司機問我是哪里人 。在瑞典,我的口音很輕,但我的詞匯量只有12歲 。那時我20歲出頭,在倫敦住了幾年,于是留下了它的印記 。但事實上,我通過瑞典語很容易就學會了英語 。但我的口音里仍有斯堪的納維亞人的痕跡 。我的口音需要糾正嗎?我不這么認為 。聽起來像是誰? 母語是英語的人? 那意味著什么呢?在網上看口音規范課,我受到的第三次打擊不是針對東歐或南美移民的 。它實際上說的是:“想擺脫你的紐約口音嗎?”口音可能是一種恥辱,即使是在母語為同一種語言的人群當中 。這些差異,由地理、階級和種族決定,總是以刻板的印象來加以辨識,人們看待口音的方式總是非常偏執 。在英國,俄羅斯作家可能會操著上流社會的英國口音 。在加利福尼亞州,得克薩斯州的演員可能想要一個圣費爾南多山谷的節奏 。盡管每個人都有口音,但口音歧視肯定存在 。這種歧視,我們大多數人在某個時刻都遭遇過或目睹過 。我可以很容易地知道,什么時候別人沒有理解我的意思,或者有人通過口音的差異來證明我的來源地,因為口音歧視最終與地方有關,誰來自這里,誰不屬于這里 。重音是一種語言或另一種語言中語調的回聲 。我,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享受這些奇怪的東西 。它們提醒人們,語言不屬于任何人,甚至不屬于母語者 。語言是共享的 。原則上,這是一個人人都歡迎,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的空間 。事實上,首先口音是存在的,而雖然存在這些差異,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它們彼此互相了解,這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熱情才是每種語言的核心 。朱迪·伍德拉夫:普利策獎提名人埃爾南·迪亞斯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