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蒂·伍德瑞夫:《紐約時報》記者約翰·利蘭于2015年開始對一組年齡介于87到92歲之間的人進行追蹤,其中包括男人和女人
。他所了解到的衰老與死亡,打破了他的預想,他在Humble Opinion欄目中為我們講述 。約翰·利蘭,《紐約時報》:人們總說,把每一天當做生命的最后一天來過,但我們并沒有真的這樣做,原因有二
。第一個原因是,如果你真的認為今天是你的末日,你就不會付電費帳單,也不會為退休以后的日子進行儲蓄了,在你知道以前,你正在黑暗中,用熊熊火焰烤著一罐豆子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不愿想起死亡或奄奄一息的狀態,除非事不關己 。幾年前,我遇到了一個名叫約翰·索倫森的人,他教會了我如何思考死亡,而這改變了我的人生觀 。那年他91歲,60年前他痛失愛侶 。每次我去看他,他都說他想去死 。然而他全無抑郁之情,甚至沒有悲傷之色 。事實上,談起走向死亡,他總是心情很好 。想著死亡,對于約翰而言,是活著最好的理由 。我的意思是這樣 。他喜歡歌劇,也愛老的電影音樂劇 。想著死亡意味著承認,這可能是最后一次,去聽喬納斯·考夫曼唱瓦格納,或看吉恩·凱利在雨中放歌 。這讓他每一次都更加專注投入 。探望朋友也是如此 。這是很稀缺的經濟學教科書 。他的日子沒有稍縱即逝 。他的日子全都飽含著他自己選擇的樂趣 。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已經把死亡看成是一種醫學的失敗,或者是一種自我侮辱 。而不是將死亡視為我們人生必不可少的環節,初日與末日沒有分別 。用這種與生命無關或與之相對的方式來看待死亡,會傷害到我們所擁有的日子,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珍惜他們 。當我們看電影時,雖然知道幾個小時后電影就會結束,但更會沉浸其中 。瑞士阿爾卑斯山的滑雪道,它很有趣,因為你知道它到底了 。滑雪結束,讓每一條滑行曲線都有了意義,即便你仍徘徊在山頂附近 。我從大多數老人那里聽到過他們對于死亡的接納,他們都曾和我在一起相伴 。但你不必等到91歲才能享受生命 。我們應該重新思考每天生活的意義,就好像它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從約翰那里學到,這意味著擁抱走向死亡的每個瞬間,而后再擁抱下一刻 。你不必辭掉工作或拒付水電費賬單 。你已經在做的事情中,有很多值得珍視 。與每一個陌生人的輕觸,每一刻與朋友的相聚,每一個親吻與愛撫,都是我們走向死亡的微小片段 。但我們能擁有當下 。這就是快樂的理由 。朱蒂·伍德瑞夫:約翰·利蘭提給我們的好建議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