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
就像人類要學習說話一樣,鳴禽也不是天生就會唱歌,它們也要學習唱歌不走調 。“一開始它們只是呀呀學語 。”蕾伊莎·德·波爾是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行耿生態學家 。她說,“它們跟隨導師學習,所以它們在學習時需要一首典型歌曲 。”
她表示,典型歌曲可能來自于雛鳥的父親 。隨著時間的推移,雛鳥不斷調整這種叫聲,然后演變成它自己的叫聲 。“大概需要一年的時間,到雛鳥成年、到下一個春天來臨的時候,最終的歌曲才會成形 。”
德·波爾和她的同事用兩組雛鳥對金絲雀學習歌曲的過程進行了研究:第一組是近親繁殖生出的雛鳥,它們的父母是兄弟姐妹;第二組雛鳥的父母則沒有任何關系 。研究人員發現,人耳聽起來,近親繁殖鳥兒和非近親繁殖鳥兒的歌聲非常類似 。“我不能分辨兩者的區別 。”
但是電腦分析顯示,近親生鳥兒唱出的歌曲音高不同,而且音調也不太純 。“所以基本上來說,與非近親生鳥兒相比,近親生鳥兒其實是跑調的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皇家學會學報B》上 。
雖然我們人類未經訓練的耳朵很難區分這兩種音調,但是看起來雌性金絲雀卻能注意到兩者的區別 。當雌性金絲雀同近親交配,而不是與更好的鳴禽交配時,它們產下的蛋個頭較小,而且數量也會減少 。這表明鳴禽的基因質量可能會顯示在它們的歌聲中 。
謝謝大家收聽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 。我是我是克里斯托弗·因塔利亞塔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