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NEWS Plus慢速英語
“中國兩棲類”信息系統近日正式上線,標志著中國兩棲類物種有了屬于自己的DNA條形碼數據庫 。
該網站由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開發運行,為兩棲爬行動物學家和公眾提供中國兩棲類物種的相關信息 。
目前網站已經收錄300種中國兩棲類動物的數據 。
動物學家表示,DNA條形碼數碼庫計劃在兩年內包含全部430種中國兩棲類物種 。
DNA條形碼數碼庫這一概念由加拿大科學家保羅·赫伯特在2003年提出 。這是一種通過短基因標記來鑒別種屬的方法 。這項技術目前已應用在種屬鑒定和生物醫學等多個領域 。
這里是NEWS Plus慢速英語 。
中國西南部四川省一家大熊貓繁育中心破譯了13種大熊貓的13種叫聲信息,對這種隱居物種的私生活有了新的認識 。
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從2010年開始研究大熊貓語言 。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先記錄下熊貓在進食、照顧寶寶、打架等多種情況下發出的聲音 。
在收集了大量熊貓的聲音和活動數據后再對大熊貓的聲紋進行分析 。
研究發現,剛出生的熊貓寶寶基本只能發出“吱吱”“哇哇”和“咕咕”這三種簡單的叫聲,這三種聲音分別表示“我餓了”、“不高興”和“很好” 。
研究人員表示,理解大熊貓的語言有助于更好地保護這些瀕危的動物,尤其是野生的大熊貓 。
這里是NEWS Plus慢速英語 。
中國西南部云南省發現了距今約六百萬前的中華乳齒象的頭骨 。
考古學家表示,這一發現把中華乳齒象的化石記錄又向前推進了約一百萬年 。
該化石由中美考古學家團隊在昭通市發現 。
之前的中華乳齒象化石在中國北部山西省發現 。
這一最新發現表明,中華乳齒象最早的起源地可能在云南及周邊地區 。
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的考古學家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專家合作完成 。
譯文屬可可英語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