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化野生動物的標準說法是這樣的:人類希望選擇具備順從等特征的個體,然后人類將這些動物在一起進行飼養,希望繁育出比父母一代更為溫順的后代
最終這些飼養者在將馴化的動物同野生動物區分離這樣的遺傳問題上遇到了瓶頸 。
而后他們橫跨歐亞大陸時也帶上了這些牲畜 。
但是現在一些科學家們已經證明這樣的理論不太準確—至少涉及豬的時候是這樣 。
豬至少經過2次馴化,一次是現在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還有一次是在中國的湄公河流域,而這2次均發生在9000年前 。
它們進入歐洲大陸是在大約7500年前 。
而在這次研究當中科學家們將焦點集中在歐洲豬身上 。
他們對歐洲,亞洲野生豬及家豬的600多個基因組進行了對比分析 。
結果他們發現在歐洲,曾提到過的野生動物與家畜遺傳基因分離瓶頸的故事同基因數據并不相符 。
相反,相符合的模型顯示有一股基因流頻繁從歐洲野生豬進入到家養豬群當中 。
換句話講,野豬同家豬一直在尋找在共存的方法 。
對于現代豬基因組發展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它們的基因中包括一些已經現在已經滅絕歐洲野生豬身上的基因組 。
但它們的基因卻活了下來,就在農場里 。
這項研究已經在《自然遺傳學》雜志上發表 。
這項研究的作者表示該研究會促進使用遺傳數據來評估包括狗和貓在內其他物種的馴化歷史 。
他們表示現代和古代DNA整合到這些場景將有助于闡明動植物的馴化時機,最終會揭開令人心馳神往進化過程的神秘面紗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