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嬰兒們與生俱來就做好了學習世界上任何語言的準備
這意味著無論他們在世界上怎樣成長,他們的大腦都已經做好準備隨時學習周圍聽到的語言 。
接下來聽聽這些小嬰兒 。
但另一個識別語言中特定聲音的關鍵因素可能是嬰兒們在聆聽的時候會動舌頭 。
布魯德雷爾和她的同事們測試這樣理論的方式是讓24個6個月大的嬰兒坐在顯示棋盤形圖案的屏幕前,而其中播放著一段音軌:一段單一,重復的印度語中的“D”的發音,或著兩種稍有不同,交替的“D”的聲音 。
這里的研究方向是嬰兒會有十分短暫的注意力,所以新奇特的事物會吸引他們的目光 。
事實上,相比單一出現,交替出現的“D”讓嬰兒們在屏幕上盯著的時間更長,這表明他們可以檢測到新奇的事物 。
直到研究人員讓他們吮吸出牙設備妨礙嬰兒們的舌頭運動后 。
這樣的效果就不復存在,嬰兒們無法從交替聲音中區分單一的聲音 。
而當嬰兒使用截然不同沒有阻礙舌運動的出牙嚼器后,他們再次呈現對于這些聲音的理解 。
這項研究已經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 。
那么是時候拿掉奶嘴了?
在這一點上我認為這些數據并沒有表明家長應該拿掉嬰兒的出牙嚼器及橡皮奶嘴 。
大多數的嬰兒在一天中都好有規律地進食 。
而且大多數這些嬰兒都正常發育,呀呀學語 。
“因此不用擔心 。
布魯德雷爾表示這項研究反而可能為患有口腔運動障礙或腭裂語音的兒童提供研究方向…現在我們終于知曉當開始學習一種語言的時候舌頭真的是一種很重要的器官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