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美國之音慢速英語健康與生活方式報道
。全世界有10億青少年因聽嘈雜音樂而面臨失聰的危險,這是世衛組織宣稱的,該聯合國機構請年輕人們減少音量,以避免對聽力造成的不可逆轉的傷害
。很少有東西能像音樂那樣讓人血液沸騰,很多人認為聽搖滾樂時大音量更好
。但即使是好音樂,放的聲音過大,也會對聽力造成嚴重后果
。雪萊·查達博士是世衛組織聽力損害方面的專家,查達博士說,我們用來聽東西的細胞叫感知細胞,這種細胞會被長期、定期、習慣性發出的吵鬧聲音永久損害
。“如果聲音過大,聽得太久或成為習慣性的,這種感知細胞就會受到永久損害,導致不可逆轉的聽力損失
。”對中高收入國家的研究表明,年齡在12到35歲的青少年中有一般人聽的聲音屬于不安全等級,他們通過個人音頻設備、音樂會、夜總會和其他娛樂場所聽聲音
。究竟什么是不安全聲音等級呢?
世衛組織稱,不安全等級有多種,這取決于聲音有多大,以及聽的時間有多長
。不安全意味著每天8小時接受85分貝的噪音水平,或者接受15分鐘100分貝的噪音水平 。查達博士告訴美國之音,聲音強度只要增加3個分貝,安全聆聽時間就會減半
。“如果一個人早晚乘地鐵半小時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因為地鐵吵鬧每天必須將設備音量加大
。假設他每天聽100分貝音量的時間為一小時,那么幾年后他的聽力會遭受不可逆轉的損傷 。”查達博士說,有很簡單的措施來保護人們免受不安全聲音等級的傷害,她說在音樂會上戴耳塞的年輕人聽到90分貝的聲音相當于110分貝的聲音,但她承認耳塞可能看起來不那么酷
。“耳塞在現在看起來可能不那么酷,但如果如果行為有所改變,讓未來不必如此,那么戴耳塞可能會酷
。”一個常識性的建議是降低個人音頻設備上的音量,世衛組織還建議年輕人每天使用此類時間不要超過一小時,還提醒人們使用技術來保證安全,智能手機應用可以幫助人們檢測聲音等級
。該聯合國機構估計有3.6億人有聽力損失,原因有多種,包括噪音、遺傳原因、感染疾病和年齡,并指出其中一半的聽力損失是可以避免的
。這就是美國之音慢速英語健康和生活方式報道,我是安娜·馬特奧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