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美國多所名校錄取人數創(chuàng)新低,申請人數卻創(chuàng)新高
除了刷高分,拿什么去叩美國名校大門?
美校招生方式不斷變化,專家建議要善于發(fā)現及培養(yǎng)自身獨特性
本周,杭州外國語學校畢業(yè)的方文琪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開始了本科生活。今年,斯坦福大學錄取了13名中國學生,錄取率達歷史新低——5.69%,較去年下降0.73%。
而這,并非特例。今年,美國多所名校的錄取率均處歷史最低值。比如,哥倫比亞大學錄取率為6.9%,較去年下降0.5%;普林斯頓大學為7.3%,較去年下降0.6%。
錄取率新低的背后,是中國激增的申請人數。2011年,中國留學生達34萬,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留學 (微博) 人數增至40萬,增長17.65%。
急劇增長的申請人數有如蝴蝶振翅,引起招生方式的一系列變化:語言門檻提高、面試高校增多、作文重要性提升、新增會考成績。
別急!在疲于“應試”之前,不如先靜下來問問自己,“我是誰?我要什么?我的獨特性又在哪里?”
事實上,來自中國申請人數的激增,已引起美國高校招生方式(門檻)的各種顯性變化。
變化一:語言門檻不斷攀升
“3年前,想申請美國前50位本科高校,TOEFL(托福)拿80分以上即可;現在,這個分數,只能當炮灰。”朱晨靜說。
3年前,申請美前50位高校才需再交一份SAT成績。可如今,前70位高校都有這一要求。3年前,SAT拿1800分以上已可,可如今,2000分以上才保險。
“其實,美名校本身并無語言門檻,語言成績并非硬線,不存在不達標就被拒。而現在的語言分高企,是被中國學生炒上去的。”葉笑凡認為。
變化二:新增要求提供會考成績
今年,要求提供高中會考成績的美國高校正在增多。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就是其中一所。“往年,據我所知,只有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綜合排名第28位)有這要求。”朱晨靜透露。
為何需要另增會考成績?“這個能真正體現申請者的實力,無法被中介包裝。其他成績,多少都能修改。”朱晨靜認為。“今后,這個可能會成為趨勢。”她預測。
變化三:要求面試的美高校增多
自去年起,不少學校新增“面試”環(huán)節(jié)。“以前,只有前30位的學校需要面試。”朱晨靜說。
“光是書面材料,還無法全面真實地判斷學生。面試,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口語水平、思維邏輯能力等。”朱晨靜說。
30位以后的高校,一般委托第三方機構代為面試,問題通常基礎而寬泛。
前30位名校的面試,則由他們的中國校友負責。因為,“校友面試,可找到與他們自身特質相似的學生,就是當初學校錄取他的原因。”
去年,朱晨靜的一位學生申請了康奈爾大學的酒店管理,面試官是該校的校友——上海一家星級酒店的老總。“他們聊了很多,對這個專業(yè)的認識、為何申請這個專業(yè)、對學校的認識、個人興趣愛好等等。”
變化四:作文書寫的地位突顯
作文(Essay)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申請美國名校,一般需寫兩篇作文。一篇,是在線通用申請系統中的作文,各校無差異。另一篇,則是各學校自定義的話題作文。
今年,通用申請的作文,字數上限增至650個單詞,更強調清晰簡潔的寫作能力,以及個人獨特性。
美國名校究竟想從作文中看到什么?斯坦福大學官網上的一段話,可作為注解:“寫一些對你來說最重要、具有獨特意義的事。相對于華麗復雜的詞匯和句式,選擇你感興趣的話題,表達你自己的想法,展現你個人特質,更具有吸引力。我們希望通過作文,‘看到’背后的那個人。你的個人觀點(通過話題表達),遠比特殊的話題本身重要得多。”
申請人數創(chuàng)新高
錄取人數創(chuàng)新低
無論對于申請人數,還是錄取率,大部分美國名校都用“歷史性”的字眼描述。只不過,前者,是歷史性的高;而后者,是歷史性的低。
美國常春藤聯盟中,有7所高校錄取率達新低(聯盟高校共8所)。比如,今年,哈佛大學共收到35023份申請,錄取了2029名學生,申請人數較去年增長了2%,錄取率為5.8%,較去年下降1%。其中,“11.1%是國際學生,中國籍新生有9名。”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副教授鐘布說。
還比如,今年,耶魯大學共收到29610份申請,錄取了1991名學生,錄取率為6.7%。其中,有13名中國學生。可是,去年,耶魯大學錄取率為6.8%。
常春藤之外的美國名校,也多存在著同樣現象。
“今年,學校共收到38828份申請,錄取了2210名學生,錄取率為5.69%。”斯坦福大學校報顯示。據公布的數據,其中有13名中國學生。而去年,學校的錄取率為6.63%。
據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報,“今年,學校共收到18989名學生的申請,產生了最低錄取率8.2%。”據公布的數據,其中有5名中國學生。而去年,麻省理工學院的錄取率為8.9%。
留美本科生首超研究生
美高校減少中國學生名額
據《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1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33.97萬人,已占全球總數的14%,位居世界第一。今年2月,教育部(微博)又透露,2012年,這一人數已增至39.96萬人,較前一年增長17.65%。
今年,更是產生了一個新現象。“首次出現留美本科生的人數多于留美研究生的人數,以往都是留美研究生人數更多。”啟德留學杭州咨詢中心美國組資深顧問葉笑凡透露。
中國留學生,已漸成為不少美國名校的國際生主力。比如,美國常春藤名校之一的康奈爾大學公布,今年共錄取了6062名學生,其中國際生來自82個國家,而中國學生的人數位列前三。
但在申請人數增長的同時,“美國名校每年的招生人數穩(wěn)定,而且,國際生的比例也穩(wěn)定。”杭州新東方留學美國二部主管朱晨靜表示。
在中國留學生“大舉西進”之時,有的美國名校慌了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卡了不少2013年申請入學的中國學生。”不久前,朱晨靜才得知這一內部消息。
不過,她認為,這種現象只是個例。“美國名校的錄取結構相對穩(wěn)定,(減少中國學生的)問題不大。”
招生變化
現象
應對
萬變中的不變之道,
在哪里?
雖然,招生方式不斷發(fā)生變化。但其背后,有條隱性的原則,卻從未變過——“發(fā)現你的獨特性”。
在葉笑凡看來,變化的并非美國招生思維,而是中國學生。
“以前,高分不多時,個人陳述和小作文并不如現在那樣被重視。大家以為,考個高分就有競爭力。于是,都去刷分。可當全是高分時,老美困惑了,申請人的獨特性在哪里?他們就去看學生的個人經歷。對此,學生們就去做各種活動,豐富個人經歷。現在,個人陳述中盡是千篇一律的公益活動。老美又困惑了,申請人的獨特性又在哪里?于是,他們只能再次調整考察方式。”
建議一:
找到自己的獨特性
“美國一直崇尚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多角度評價學生。”他說。不過,多元化的中心是,“真實的你,你之成為你的各種特質。”
可事實上,葉笑凡發(fā)現,“不少學生找不到‘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最關鍵的恰是,“Be yourself”。去找“自己”,發(fā)現自己,展現自己。相對于“雜亂無章的活動經歷”,葉笑凡更愿意看到學生,“其他什么都沒做,只是一直在觀察一窩螞蟻。”
建議二:
參加與興趣及發(fā)展相關的活動
相對于刷高分,“氣質與真正的能力更重要。”朱晨靜建議,高一起,就可多維度準備。“真正去參與一些活動,而不是編造。”
活動經歷,應與個人興趣特長或是今后的專業(yè)方向相關。一位申請生物專業(yè)的學生,高二整個暑假,都在杭州動物園,觀察猩猩母子。“如果他高一就去,高二繼續(xù)觀察做后續(xù)報告,那就更完美了。”朱晨靜說。
建議三:
積累人文素養(yǎng)
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十分受美國高校重視。因為,“人文素養(yǎng),更可見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思路。”朱晨靜說。
她建議,“平時多看時政、歷史與社會方面的書。”
建議四:
美東西學校、公私立學校有別
在美國,各校個性迥異。
“一般來說,東部的學校傳統保守,西部的學校更開放,有創(chuàng)新精神。”朱晨靜說。“公立學校,相對更重視申請者的學業(yè)成績和學術能力。私立學校,則更注重申請者的特性,比如,領導力、溝通力、管理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葉笑凡透露。
“這與學校辦學的資金來源有關。”葉笑凡認為。公立學校,受各州的政府財政支持,“更愛應用型的人才”;而私立學校,全賴校友捐助,“得看到畢業(yè)生今后有潛力和意愿捐助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