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wǎng)站8月12日報道,佩吉·王(音)一輩子都在中國生活,身為成功的、會講英語的公司高管,她經(jīng)常到國外公干,但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在最近的一次行程中把15歲的女兒留在華盛頓郊外的一所頗有聲望的寄宿學校。
雖然中國學生有到海外——尤其是美國——追求高等學位的漫長歷史,王女士的女兒蘇珊·李(音)的經(jīng)歷體現(xiàn)了一個快速增長的趨勢。在這個趨勢中,中國學生早早地在中學時期就選擇到海外尋求教育。
擁有相當多中國學生的學校的負責人說,這些學生加劇了競爭和成就意識,這是意料之中的。但他們也說,這些學生有助于其他學生更多地了解了中國。對于許多中國學生本身而言,這是在國外生活的開端,他們的教育將用英語進行,而且不用備戰(zhàn)中國的高考。
蘇珊表示,中國教育制度缺少靈活性是她決定到美國中學求學的主要動因。“在中國,你學到的一切都為了準備考試或高考,我沒有機會選擇我自己的班級和課程,去學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而在美國,我可以以我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
雪莉·周(音)的兒子在芝加哥的一所公立高中上學。一開始,她鼓勵他去上美國的高中,這樣他就可以“學會講一口漂亮的英語——幾乎像說母語一樣”。但是后來,看到16歲的兒子“變得既健談,又外向”,這讓她十分高興。周女士說:“他正在變得越來越獨立,日新月異。”雖然身為母親,有時候會感到挑戰(zhàn)性,但她從來沒有后悔過這么小就把他送出國的決定。
“在中國,你會很清楚他走的什么學術(shù)之路,他可能會上什么樣的大學,”她說,“但在海外留學開辟了其他可能性,我希望他會接受更好的大學教育。”
報道指出,對王女士和周女士以及成千上萬把孩子送到美國念高中的中國家長來說,他們的子女只能申請美國的大學,因為中國大學只認高考成績。
目前就讀美國高中的許多學生之所以離開中國就是為了避開高考。根據(jù)中國教育部最新統(tǒng)計數(shù)字,超過20萬名學生稱“避免高考”是他們尋求國外高中教育的主要動機。
鑒于中國高校新畢業(yè)的學生慘淡的就業(yè)前景,大多數(shù)人覺得為美國大學做準備十分幸運。根據(jù)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shù)據(jù),今年畢業(yè)于中國高等院校的學生接近700萬。
盡管新畢業(yè)生面臨嚴峻的就業(yè)形勢,蘇珊說她并不反對幾年后回國,但她說,“在美國待了8年后再回國將會很難。到了那時候,我所有的人脈都在這里,我所有的高等學術(shù)和專業(yè)詞匯都將是英語,而不是中文。”不過,她還說:“這的確取決于哪里有最好的工作機會。”
報道稱,不管這些中國青少年最終的目的地在哪里,他們目前正使美國的初中和高中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在馬薩諸塞州的菲利普斯·安多弗學院,25%的學生要么是亞洲人,要么是亞裔美國人,來自中國的學生比例增長最為迅速。
安多弗國際學生協(xié)調(diào)員蘇珊妮·托拉比說:“跟我8年前開始在這里工作相比,這里發(fā)生了180度大轉(zhuǎn)變。當時絕大多數(shù)亞洲學生是韓國人,我們只有兩名中國大陸學生,而且兩人都受到財政資助。”安多弗去年秋季招收了7名中國學生,本學年開始時預計會再招收14個。
提及他們對校園的影響,托拉比指出:“他們中很多人都埋頭苦干,使得競爭更加激烈了,從而學校更上了一層樓。”
托拉比還說,安多弗中國社區(qū)本身也有很多差異,使得校園風氣整體顯得更豐富、更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