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出國的理由有千千萬萬,同樣出國的理由也五花八門。關鍵是,自己要想清楚你出國的理由是什么,如果只是聽從父母之命出國,或是為了出國而出國,那到了國外除了失望還是失望。父母所能提供的只是條件和環境,至于路要怎么走,為什么走這條路還是你自己的選擇。
有些人出國是為了逃避就業壓力,有些是受夠了中國復雜的人際關系,更有不少盲目崇洋的人抱著出了國再說的想法離開了中國。其實該面對的還得面對,就業競爭國外一樣激烈,勾心斗角和歧視到處都有,可想而知這樣的出國最后只會帶來后悔。
下面列舉部分學生出國的理由,也供大家參考一下:
第一、學位
平心而論,澳洲的教育質量的確不如美國,coursework的碩士也不如research的有深度。但不管怎樣寬進嚴出的教育體系和最新的知識結構也的確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不光是課本上的東西,更是教學、自學的方法和對西方教育制度的體會。
海龜這兩年的確開始不值錢,碩士也越來越普遍。但這所謂的不值錢也只是相對前兩年的虛假泡沫而言,去掉了頭上的光環,目前的市場定位更能反映其真實的價值。正如中國的大學生從多年前的“天之驕子”到現在的普及,你能說大學生不值錢嗎?你可以這么說,但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人還要去讀成人高考,夜大學?因為當大學教育普及了以后,本科生已經成為許多行業的最低標準。可以這樣看,以后海外學歷將成為某種“基本標準”。
第二、英語
來澳洲英語能不能提高?有沒有提高?當然能!
我們在國內時常抱怨沒有英語環境,所以英語學不好。澳洲是英語國家,電視、電臺、報紙、廣告都是英語的,具有良好的英語環境。問題是,環境在那里,看你怎么用了。看中文報紙,去chinatown打工,連去商店都想找中國營業員英文怎么學得好?當然人在異鄉,為了生存交中國朋友,英語不夠好,不好意思開口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這都是自身的問題,和澳洲有關嗎?
學語言和年齡及天賦有關,這里大多都是18歲以上的了,這樣的年齡在英語的提高上有限,永遠達不到nativespeaker的水平,甚至比不上國內許多英語好的人。不過,比上不足,比下還是有余,和出國前的自己比比,大多數人的英語應該在不知不覺中都有不小的進步。出國前為了ielts而奮斗的人,大多數英語只能算中等水平,連進好點的外企都不夠,但如果在澳洲學習得當,一口流利通暢的英語還是有得,至少在國內的競爭中已經提高了一個檔次。
第三、經歷
有些人不在意一輩子生老病死在一個地方,有些人卻喜歡多處經歷。終身漂泊我不喜歡,但一輩子都在一個地方住也不是我想要的。我知道當再過幾年,等我成了家,有了孩子,事業順利的時候我將無法成行,因為那時會有太多的顧慮,太多的東西不能放棄,只有乘年輕時才有可能。
澳洲和中國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無論何時何地,大到政治體系和民主制度,小到人們的言行舉止甚至一張車票,只要你留意,都能從中找到驚異。只要你善于觀察,愛好思考,你從中得到的收獲和體會,是走馬觀花的旅游者永遠無法想象到的。
第四、身份
身份我就不多說了,穩定是暫時的,變化是永恒的,你永遠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么,有一個進出自由的身份不管在現在還是將來都會方便許多。
失望永遠是和希望對等的,對出國大大失望的往往是那些抱著太大希望的人。報紙媒體上報道的海龜派往往是美國名牌大學畢業,在國際知名企業工作過,其實這樣的人在國內往往就是清華北大的高材生畢業,即使不出國,也是精英中的精英。許多人的誤區就是簡單的把海外留學和高學歷、好英文以及相對應的高薪掛鉤,對回報的期望的提升遠遠高于自身的提升,以至于失望后簡單歸咎于留學甚至澳洲。
在澳洲的日本、韓國以及臺灣、香港的學生很多,他們中的大多數在畢業后都回國象其他人一樣找工作,很少有留在澳洲的。留學而已,是鐘經歷,是種學習,是種鍛煉。收拾燦爛的美夢和過高的憧憬,珍惜留學生活中的每一天,你會發覺自己得到了許多。
感謝我的父母,讓我有這個機會這樣的成長,這樣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