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雪梨網日前針對媒體報道的澳洲高校對留學生成績“放水”事件發表評論文章稱,澳洲高校越多留學生選擇的課程,他們的成績反而較好,“成績的曲線分布”實際上掩蓋了留學生成績差的事實。對留學生來說,學校縱容留學生們成績落后讓他們的錢花得不值。要在競爭中獲得領先,澳洲還需以質量取勝,這也是澳洲需要努力的方向。
文章摘編如下:
雖然學者們不喜歡承認,但教育的確是一項產業。自澳洲大學開始在海外進行市場營銷的近25年來,海外的自費留學生數量激增,他們所帶來的學費很大程度上讓當地的教育機構能夠順暢運營。僅2009年,海外學生收入就占據了澳洲高校平均收入的17%。
留學生同樣也為澳洲的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雖然澳元的強勁、印度留學生遭襲以及國際競爭的激烈使得教育行業在去年經歷了起伏,但還是有63萬留學生為澳洲經濟帶來了185億澳元的年收入,其中106億貢獻給了高等教育。
不過,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留學生和本地非英語背景學生的英語讀寫能力卻十分糟糕,但學校還是放水讓他們通過。“現金買文憑”的爭議很長時間以來都存在于院校之中,很多英語水平差的自費留學生都能夠合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為學校的預算出了力。雖然這樣的事情早有耳聞,但公開場合談論的卻很少。
毫無疑問,這是存在的事實,并且首次有了客觀證據。新南威爾士大學經濟學家Gigi Foster對南澳大學、悉尼科技大學12,846名學生的背景、主修課程、輔導課程以及成績進行了分析對比。她發現,留學生和來自非英語背景的學生成績明顯比本地學生差,按照100分來計算,留學生的分數平均比本地生低4分,而非英語背景學生比本地生則低4分不到。
不過越多留學生選擇的課程,他們的成績反而較好。Foster說,“成績的曲線分布”實際上掩蓋了留學生成績差的事實。對留學生來說,這樣的情況并沒有給他們帶來什么好處,一方面,學校縱容留學生們成績落后讓他們的錢花得不值,而另一方面,澳洲本地學生可能也會被拖累。
此外,留學生們在參加輔導課程時一般都非常沉默,在進行分組學習時也顯得很困難。很多留學生,尤其是那些來自于強調尊重學術權威文化的留學生很難理解不同的學習方式,他們很多都不適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詢問、辯論和分析的教育方式,他們更喜歡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
一些留學生比例較大的大學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幫助教師們進行多元文化教學。
不過,如果Foster的研究適用于所有大學,那澳洲國際教育行業的未來還很不確定。因為如果澳洲的教育質量管理存在問題,那么沒有人愿意花20多萬澳元來讀一個醫學學位,或是花60萬拿一個MBA。
此外,激烈的競爭也將讓澳洲處于不利地位。中國已經有大約20萬留學生,并且還在繼續擴大招生計劃,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也一樣。要在競爭中獲得領先,澳洲還需以質量取勝,這也是澳洲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