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意義
從6月上崗到8月底結束,兩個多月擔任自己家鄉形象大使的經歷讓王怡岑覺得特別有意義,因為不但能夠和別的游客一起觀賞世博,而且能夠服務于世博,能夠擁有這樣的經歷是非常幸運。
雖然工作并不輕松,但是這也鍛煉了王怡岑的毅力,并發掘出以往沒有注意到的潛力。
在眾多的展館中,王怡岑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英國館。
她說,從世博各個場館的建筑外觀來看,英國館是最吸引人的,因為展館的“蒲公英”外形非常奇特,具有非常震撼的視覺效果。
王怡岑回憶,尤其每當夜幕降臨,“蒲公英”中透出星星點點的光從,令人感覺非常神奇。
經驗談:把握時機提升自己
楊媛草:發揮才能不一定非要留在國外。
傳媒類專業在留英中國學生中越來越受歡迎,就業去向也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在英國讀傳媒畢業幾年來,重慶女孩楊媛草的傳媒公司已經在中英業界擁有了一席之地,前不久圓滿結束的首屆《中國達人秀》(China’s Got Talent)就是她的公司引進到中國的。以下是楊媛草訪談的下半部分。
子川:剛剛結束的《中國達人秀》這一節目模式是你的公司引進的,當時怎么想到要把這個節目搬到中國?
楊媛草(以下簡稱“楊”):其實剛開始我們并不想把這個節目帶到中國,因為我們覺得選秀節目在中國已經到了一個極低的低谷,所以當時信心不足。當時,《英國達人》的所有者找到我們是因為我們在中國蠻成功的,與一些中國地方電視臺合作做了很多檔大型的周播、季播的黃金時段的娛樂節目。
對方找到我們的時候挺棘手的,因為我們覺得選秀節目已經這么低谷了,這個節目是否還有觀眾。而且當時在國內另外一家省級電視臺還有一個類似的選秀節目,所以我們當時覺得困難是很大的。
但后來其實是自己說服了自己—既然我做的業務是關于電視節目模式的,中國電視媒體對模式知識產權的尊重和態度也在不斷被倡導,那如果自己都膽怯的話,那你對你自己的業務是沒有信心的,所以憑著這樣一個態度就覺得我們一定要來試一試。
我們當時就跟地方電視臺的合作伙伴談到這點,對方的決策層很支持這樣的想法,覺得應該引進正版,覺得這個節目還是有的做的。同時又想到今年對上海來講是盛事的一年—因為有世博會的召開—是非常受關注的一年。所以我們如果能有自己的達人秀、第一代中國達人在2010年誕生的話,不僅會是一臺電視節目,而是已經升級為一個事件。
所以當時就憑著這樣一個想法,很努力地去推進它。同時,為了雙保險,覺得爭取到商業贊助可能是更好的,所以我們從美國談到亞洲,從亞洲談到大中華,最后拿到了一家國際品牌對這個節目的全權支持和贊助。有了媒體高層、世博領導的支持,也有了廣告商的贊助,才能夠萬事俱備。
子川:目前在英國攻讀傳媒類專業的中國同學挺多的,很多人也想留下來就業,甚至像你這樣創業。你對他們有什么建議?
楊:我覺得現在機會越來越多,而且是需要各個工種的人才。像我們制作《中國達人秀》,團隊中很多非常優秀的剪輯、編導人員都是國外留學歸來的。尤其我們公司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要涉及自己的節目制作,所以我們會需要很多這種懂兩國文化甚至多國文化,并且了解節目制作和研發的人才。所以機會真的是非常多。我覺得,不一定非要留在國外,因為有能力的人才一旦掌握了知識,在國內的機會和空間會很大,所以大家應該好好利用現在的機遇。
子川:你是說不管在哪里,只要自己把握好時機提升自己,就肯定能有這樣的成就?
楊:對,肯定是這樣的。而且媒體既可以大到統籌戰略的高度,也可以小到各個工種—可以是剪輯師、做后期的,也可以是做視覺系的。每一個工種都會在這樣一個空間里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子川:國際學生在英國就業確實比較困難,尤其對傳媒類專業的同學們來說,因為在文化上你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怎么辦?
楊:是,確實會困難。剛開始我們招聘同事的時候就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他們非常的聰明,也非常的有學識,卻對歐美媒體多年積累下的傳媒精神以及制作節目、研發節目的習慣以及整個運作模式不是太理解。我覺得,大家應該盡量擴大基礎知識,弄懂電視模式是怎么開發利用的,真正去理解它的精髓,這樣才能更好地把國外電視節目模式和中國市場結合起來。
子川:是希望大家多去尋找實習機會嗎?
楊:我覺得這是絕對需要的。我們公司也有很多實習生,這些同學也是從不放棄,并且堅持不懈。我建議大家盡量積累更多的經驗。其實不是說,一定要在報社當記者才是做傳媒。在媒體這個大環境里面,每件事都是奠定下一步的前提。在我們這里的好多同事其實不是學媒體出身的,有學體育的、學音樂的,在這里的經驗都把他們向前推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