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 從抱著電話哭到拿全A
小雅,2008年9月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本科學習,拿到入學獎學金。
還記得抵達溫哥華的第四天,我住進宿舍,參加一個又一個尷尬的破冰活動(迎新活動),看到女生們聚在屋子里喝酒、聊天,我站在一邊,什么也聽不懂,一個人傻笑。我走出去給家里打電話,之后抱著電話嚎啕大哭。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帶來的無助感,讓我趨于崩潰。但生活還要繼續,人在得不到幫助的時候,反而會有一種超人的力量。那一晚,我紅著眼睛去參加宿生活動。我知道生活才剛剛開始。
開始時,我總在校園里迷路,總要花一整晚預習完教授兩個小時講完的課程,總向身邊的人借筆記,生怕自己聽漏了什么。在一次行為學的課上,教授問誰愿意當Liaison時,我本能地舉起了手,卻不知道liaison是什么意思。記得每一次自我介紹,我都會說,自己是剛從中國來的國際學生,想以此保護自己。
慢慢地,我能聽懂課,看懂書,常常周末在圖書館里一呆就是一整天,也開始去參加各類講座和社團活動。后來,還當上了對外經貿社語言組的負責人。期末,我拿了全A的成績。
學校的Mentoring Program (指導員計劃)讓我受益匪淺。Mentor大多是大三大四的學生,一對一為低年級新生提供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幫助。我的第一個Mentor是北京來的留學生。他的自信與陽光感染了我,讓苦惱于文化差異的我深受啟發。第二個Mentor是一名韓國留學生,她告訴我學習的竅門,在我壓力重重時給我打氣,帶我熟悉校園的各類設施,向我介紹社團活動。第三個Mentor向我介紹商學院的深造機會、公司的招聘情況和用人制度。他的忠告,不但幫助我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學業,而且鞭策我更認真地思考自己的未來。
2 熱門專業的淘汰率較高
小趙,2003年在加拿大一個語言中心學習,后在圣力嘉學院讀財務會計專業,2006年在加拿大工作,兩年后轉學分升入本科,去年申請移民后回國。
選擇留學加拿大有兩大原因:好移民和費用相對便宜,而且我有親戚在加拿大。在加拿大,學習最主要是靠自覺,要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國內大學不同,一開學,教授就會發一張時間表,上面有整個學期的課程、交作業的時間、考試安排等,沒有人會提醒你,你得自己做好安排,按時交作業,按時去考試。我曾經忘記過一次考試,后來只能重修那門課。加拿大也沒有班級的概念,全都是選課,修完20門課考試合格就可以畢業,一個學期至少選3門課,最多選6門,但是選五六門課,基本上就不會有時間打工。
有些課是小組討論,或者做演講,演講就是教授給一個題目,你去搜集資料,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在全班講,還要回答同學和老師的提問。除了大考,專業課每學期都會有兩三次小測,期末考成績只占考核的三四成,其余的要看期中考、平時小測和小組討論、做演講的表現。如果平均分達不到70分(有些學校或專業是75分),就要重修。壓力還表現在有淘汰率,熱門專業的淘汰率比較高。
加拿大交通狀況很好,學生開車很常見,一輛二手車幾千加幣就可以買到。我去的第二年就考到了駕照,買了車。加拿大的冬天很長,很冷,但有人的地方都有暖氣,室內在18度以上,穿短袖和襯衣就可以;外出的話,公共交通系統也很完善。這里夏天最高溫度才30攝氏度左右,非常舒服。
就我所知,商科學生找工作會容易一點,但不會是很好的工作,但相對國內,收入還是不錯。以前工作簽證只有1年,現在工作簽證延長到3年,這對中國學生來說也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