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不歸80后有感
今天和大家分享我們BBC英倫網的特約撰稿人西楠的另一篇文章。
近段時間,朋友圈里流傳著某位朋友的朋友的江湖傳說。據說此人很爭氣,在英國留學尚未畢業就被招進了牛哄哄的投資銀行,工作了沒兩年又雙倍“還”清了當年為留學欠下父母的“經濟債”,如今剛買了新房,置了新車,討了老婆,贍養四老,周濟兄弟,周游列國,真是美好的生活啊。
一打聽,人家生于1979,雖然距離1980近在咫尺,卻是個貨真價實的70后,跟咱80后確實沒有半毛錢關系。轉身打開電腦,四面八方皆蹦出一條消息,光是題目已盡顯與那朋友江湖傳說的相得益彰,叫做:中國90%以上的“80后”無法贍養父母。一看內容,據說更有超過半數的受訪80后還需要父母資助。我鬼祟的哀嘆:如今00后都出來混了,90后的孩子都打醬油了,叫俺們80后這名不正言不順的“社會中堅力量”情何以堪?
機智的網友們于是寫道:“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份餓不死人的工作做;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當我們沒找工作的時候,小學生也能當領導的。當我們找工作的時候,大學生也只能洗廁所了……”方才疏導了我差點兒演變成“仇富”的極不健康心理,嘖嘖。
海歸與海不歸的80后們大約十分張顯我中華文化的特色。既然一上來就被捧到了“新時代國際化人才”的高度,逢中文大名后面必要跟個英文小名,那么偶爾回國度假買個單、請個客又怎好意思再拿人民幣計算?聽聞曾經有位海不歸休年假回國探親,某日攜三姑六婆打車從北京東直門奔公主墳,計價表上計算出近五十元的路費,三姑六婆紛紛作掏錢包狀,這位海不歸大手一揮統統謝絕,昧著良心作輕蔑狀:“不就五英鎊嘛!”
另一位海不歸朋友不時海歸便要掏出他那款綴滿各式頭銜的名片四處派發:英國華人**協會會長,**X國際咨詢中心總經理,倫敦**國際貿易公司合伙人……聊以**倒在其次,關鍵是:看在那四面八方殷切目光的份兒上!就算給自己幾拳,也非得整成個腫臉胖子;哪怕是裝的呢,先擺出個衣錦還鄉的造型再說。
這些年雖身在國外,從我那親愛的祖國母親傳來的捷報卻從不間斷:小學同學A在事業單位里當了干部,初中同學B跑到香港做海鮮生意如今身家驚人,高中同學C成了演藝界名人,就連去年才剛剛海歸的大學同學D也飛快的躋身國家彩票中心,油水豐厚……想象曾經的同窗們如今一個個西裝革履、油光滿面的爭氣模樣,又想起父親緩慢的衰老與母親眼角的細紋,最后念及自個兒在英國白開水樣雖安穩卻也平淡的生活,立馬悲從中來,幾乎上升到了對不起“觀眾”的高度。
好在網友的智慧延綿不絕,這回又創作出了一首號稱是“80后必聽的歌曲”,叫做《李雷和韓梅梅》,素材來自當年俺們一代人的英語課文,課文中的男女主角就叫li lei和han meimei。點開MV,音樂響起,我弄出副酸了吧唧的文人模樣,表情凝重,想想80后的昨天與今天,一種時光川流不息的蒼茫之感頓時席卷而來。
那首歌里有些諷刺卻又傷感的唱著:“后來聽說li lei和han meimei誰也未能牽著誰的手。lucy回國, lily去了上海,身邊還有了那么多男朋友。jim做了汽車公司經理,娶了中國太太,衣食無憂。li tao當了警察,uncle wang他去年退了休。有點遺憾li lei和han meimei,誰也未能牽著誰的手,一樣的是,我們都有了個當初不曾遙想的以后……”
點擊這里可瀏覽BBC英倫網留學英倫專題頁面。http://www.bbc.co.uk/ukchina/simp/uk_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