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國大學錄取 如何考察學生個人背景
在美國的大學錄取中,學生家庭背景一直很重要。二戰前,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以前,大學被以所謂“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清教徒”(WASP: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為代表的上流社會所壟斷。一些猶太平民子弟靠優異的成績進了常青藤院校,就讓既得利益集團驚恐不已。在一戰以前,常青藤院校還是延續歐洲的傳統,按考試成績的客觀標準錄取學生。
這種錄取政策,并非看起來那么公平。比如,考試所要求的一些科目,如古典語言等等,普通的公立學校不教或者很少教。結果,那些從私立貴族學校出身的WASP還是占盡優勢。但猶太人的到來挑戰了這一體系。這些猶太子弟學習認真刻苦,即使在公立學校就讀,也精心準備常青藤院校的入學考試,并經常能夠戰勝WASP子弟。
紐約是猶太人的聚居地,地處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首當其沖,猶太學生的比例一度達40%以上,這就推動了美國大學的第一個專門的“錄取辦公室”于1910年在該校建立,其使命就是解決“猶太問題”,把那些“不受歡迎的學生”(undesirable students)的人數減少到最低限度。辦法是在錄取時不僅看成績,還要看學生的“品格”和“領導力”等素質。
這種評價方法具有非常主觀色彩,使錄取官員可以繞開客觀的考試標準,結果大見成效。到1921年,哥倫比亞大學的猶太學生比例被壓到了22%。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這三巨頭也很快效法。考生進大學不再是參加一個考試那么簡單,而要填寫詳細的個人和家庭背景資料,撰寫自傳性的作文,描繪足以證明自己的“品格”和“領導力”的課外活動。當然,還要由“靠得住的”教育工作者寫推薦信。錄取時要處理的信息也越來越復雜。沒過多久,錄取辦公室就成了美國大學中普遍的、永久的部門,美國大學的歷史由此被改寫。
這套系統在二戰后被保存下來,特別是經過平權運動而被用于扶助弱勢子弟,獲得了相當可觀的社會效益。如今,美國的大學錄取仍然不僅僅是看成績,個人在功課外的成就、家庭背景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學校在這些方面的取舍過程是嚴格保密的,這就給錄取過程帶來相當大的神秘性。最近,馬薩諸塞州的兩個知名大學Tuft University和Amherst College讓《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監督整個錄取程序,最后記者的觀察公開登在報紙上,使我們對美國大學在錄取過程中如何查學生的家庭背景有了一個非常具體直觀的了解。
這兩所大學都是快能與常青藤院校比肩的名校,有“小常青藤”之稱,錄取競爭非常激烈。Tuft University今年有15000名申請者,最后能收到錄取通知的有3000多學生。錄取委員會有7名成員,從3月開始一起開會審閱錄取材料。
一名女生的申請材料是:成績全A,女童子軍成員、舞蹈家、同學的輔導老師……然而,如此優異的記錄難以給委員會成員留下深刻印象,大家很快就予以否決。一位錄取委員會成員說:“這樣的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