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基礎與復習時間
我是9月15號考的,其實只復習了兩個月,而且期間各種事。不過之前考過一次老G了,11年6G,不是很理想,總分不到1300,數學只考了780分,AW的ISSUE遇到寫過的居然也只拿了3.5,不過最不爽的當時發揮的不好,大老遠跑到交大去考尼瑪居然一晚上沒睡著。。。。。。
2.資料
按重要性。
大白本+再要你命3000+OG(加上pp2中的,內含四套真題,極為珍貴)
陳圣元填空+ISSUE作文5.5分+花兒閱讀+紅寶
3.復習經驗
雖然老G考得不好,但是再重新報名時著實猶豫了很久。因為自己時間并不多,7月以前基本上還是全身心奉獻給科研的,很多同學也勸我原來的分數夠了。而且研究生也沒有所謂的暑假,老師這邊事情還是挺多的。最終決定重考是因為感覺上次發揮的太不好了,心里非常不爽(雖然其實當時老G并沒有復習好,閱讀復習時直接放棄了,發揮的好也未必考得怎么樣)。
我的一個經驗是按重要性做事,計劃當然很重要,但是有時不比拘泥于此。例如我當時的計劃是紅寶3遍,大白本兩遍,OG兩遍。但是由于事情多,對工作量估計不足,最后的結果為OG一遍,大白本一遍。紅寶只過了半遍。考前兩周才知道新3000(大贊琦叔這本書),買了以后紅寶就再怎么翻過了(到考前3個星期時,買了新紅寶但是翻了翻我就后悔了,居然還有gargoyle這種詞)。我是結合著super memo一起背的,效果不錯不過時間確實太緊張了,能有一個月應該差不多了。|
扯遠了,我的計劃是不斷調整的,即使在考前一天,計劃還有調整,不斷地舍去那些相對比較次要的工作,例如,單詞肯定要背完,模考肯定要考,作文就不一定要看完了,等等等等。也因為時間太緊,定的任務總是偏多。
閱讀并不推薦36套題,我覺得36套題是從老G文章刪簡得到的,比較了幾篇修改之前的原文,發現原文的一些邏輯結構被打斷了,有點兒“段章取義”的感覺。而且很多題都被刪去了,蠻可惜的。還是推薦大家直接做老G閱讀(40分鐘做兩個section)。而且現在已經有四套真題,應該夠大家模考用了。
花兒閱讀寫的也很好,令我很受啟發的一點是詳略得當讀全文。對長文章,這個策略尤其有用。例如,文章最重要是不同的觀點和事例對觀點的支持,具體的事例,可以略讀。在考場上第一遍讀懂大意(邏輯結構)就可以做題了,因為很多細節看了也可能不考,而且看太多也記不住,即使考了也得重新定位。
邏輯單題大家還是要重視啊,這個錯了很蛋疼的,推薦陳平虎老師的10套題(我每次都花兩倍的時間而且一次都沒有全對過)。
考試的成績除了跟運氣有關,狀態也很重要,我做第二個Verbal感覺明顯簡單了許多,心想完了這下要重在參與了,不過還好及時穩住了自己。Verbal的題量沒有想象中大,我閱讀這么慢居然還能省下幾分鐘時間。數學很簡單,我覺得3個部分難度差異不大,第一個相比較而且更簡單一點兒,雖然很傻逼的沒有拿滿分,但是確實如諸位以前考過的同學所說,數學看看OG做做模擬題就夠了。
作文由于時間實在有限,沒怎么復習(當然我是考過老G的),大概加上模考寫了6篇ISSUE和6篇ARGUMENT,ARGUMENT的題目我是都讀了一遍的,但也不是每個都能找齊3個錯誤,很多需要細想的東西都let it go了。ISSUE也不是每篇都列提綱(大概想過的不超過20篇),考試時遇見的也不是自己寫過的,基本上在扯淡,除了For my own experience,沒有一個實例支撐。我想給大家兩點建議:1,不要無視ARGUMENT的Introduction,我當時還是針對evidence,assumption,other explanation列了不同的模板的,其實大家仔細想想,內容都基本一樣,說的形式變變就行,不建議大家用一套模板,開頭段結尾段不重要,有就行(我記得有范文就是沒有開頭段或者結尾段的);2,ISSUE最重要的是結構,推薦ISSUE作文5.5分,迅速提煉兩方面的觀點并找出合理性。
最主要的就是這些,自己記憶力并不好,擅長的還是數學之類的推理(我覺得Q的成績是不能反應數學水平的,只能反應一個人細心認真的程度)。所以相信諸位弟弟妹妹(哥研三了)能做的更好。
最后套用一本作文講義中的一句話:考不好GRE,明天還是可以去掃大街的。Tomorrow is another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