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所代表的崇高理想,就是各國的運動選手用運動員精神超越政治障礙聚集在一起。可是,其利害關系不僅在于誰獲得金牌。每一屆奧運會后不久,各國又重新開始爭奪下一屆奧運會的主辦權。獲得主辦權不僅僅是一種榮譽,也代表著在政治上被全球認同的勝利。此外,還可以通過接踵而來的游客、參賽者和和奧運會有關的設備迅速增加稅收。
然而,我們不能只看其表面(該句亦可直譯為"閃閃發光的未必都是金子”)。對于北京2008年奧運會場地的那些居民來說,獲得主辦權對他們生活的影響是深遠的。首都預計要在運動設施及其相關的改進,如道路、公共交通、環境景觀和公共衛生等方面投入數十億美元。對于其皇家遺址中到處存放自行車、交通擁堵的繁忙城市,奧運會是一次都市翻新的機會。可是對于那些住在規劃用地的人而言,他們必須放棄一些東西來為—個現代化的奧運村騰地兒。
幾十年的家園被連根拔起,而被分散到城市郊區的公寓。雖然現代化的管道和衛生設備將取代便盆,但是遷移對一個社區及其生活方式和社會變遷過程仍然是一個大變動。追蹤這些人并研究遷移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將是很有意義的。
為奧運會所做的改進工程,并非是戲劇演出結束后輕易就可以丟棄的舞臺小道具。專家們擔心在這座古城中缺乏了普通 居民的聲跡,高科技的奧運城會在文化上幾近枯竭。即使細心的城市規劃和嚴厲的法規,例如建筑管制可以保留原封不動的社區外觀,然而沒有了居民,美感仍會失落,而只留下空殼,等待游客和商業的填充。
不過,誰能妒忌一些人有較舒適的居住環境呢?即使沒有奧運會,現代化的鼓點聲是否能被阻擋?而且社會變遷的好與壞,除了那些深受其影響的人以外,還有誰能擅自判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