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將悲觀情緒轉化為樂觀情緒,那么你將改變自己的命運。你看到的是杯子中的半杯水,還是空著的另一半?你的眼睛盯著的是炸面包圈,還是它當中的圓洞?當研究者們詳細檢 測積極思維的作用時,突然之間這些陳詞濫調都成為了科學問題。研究證實,樂觀能夠讓你更加快樂、更加健康、更加成功。相反,悲觀則會導致無望、疾病以及挫敗;其與消沉、孤獨和使人 痛苦的靦腆不無關系。假如我們能夠教導人們更加積極地去思考,那就會像給他們注射預防這些心理疾病的疫苗。
你的諸多習慣固然重要,但是你能夠成功的信念影響著你是否真的會成功。在某種程度上講,這是由于樂觀主義者和悲 觀主義者以迥異的方式對待相同的挑戰與失望。當出了問題之后,悲觀主義者往往自我責備。他會說我不揸長做這種事”,“我總是失敗”。但是樂觀主義者則尋找疏漏之處。不管是消極還是積極的想法,都是一種本身會得以實現的預言。如果人們感覺毫無希望,那么他們就不會花費力氣去獲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
有無攀控感是成功的試金石。樂觀主義者感覺到能夠攀握自己的命運。如果亊出不利,他立即作出反應,尋求解決辦法,制定新的行動計劃,而且主動去請教他人。悲觀主義者則感覺到自己只能任憑命運擺布,行動起來拖拖拉拉。既然認為無計可施,他便不去尋求他人的意見。許多研究顯示,悲觀主義者的無助感會損害人體的自然防御體系,即免疫系統。研究發現悲觀主義者不會很好地照顧自己。這種人消極被動,不會避幵生活中的打擊,不管做什么都會擔心身體不好或者其他災禍降臨。他吞吃著垃圾食品(不利子健康且營養價值低的食品),逃避體 育鍛煉,忽視醫生的勸告,總是要再貪一杯。
在大多數人身上,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兼而有之,但總是更加傾向于其中之一。這是在母親膝下之時就已經形成的思維模式。它源自千萬次瞀告或者鼓勵,積極的或者消極的話語。過多的"不許"和危險警告會讓一個孩子感到無能、膽怯——以至于悲觀。悲觀是一種很難克服的習慣一但是其并非不能夠克服。